亲贝网

为什么运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

素质教育

2011年03月11日

为什么运动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的素质呢?这是因为运动训练环境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它包含着各种形成素质的活动的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的素质可以分为三大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性素质。

那么,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人的哪些素质呢?

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必须在交往活动中渐渐获得,运动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比如,运动员同教练员,本队运动员之间,各队运动员之间,运动员与裁判员之间,存在大量的,必须进行的交往活动,其范围远远大于一般学校的交往活动。

交往能力是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形成的,在运动训练和竞赛中,孩子作为运动员,都有自己特定的位置,特定的身份,被人们赋予特定的期望,承担特定的责任,完成特定的任务。他要在环境监督和自我监督下,按照运动比赛的规则,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与其他运动员、教练员、裁判、观众等一切与比赛有着大大小小关系的人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便逐渐形成并提高了交往能力。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方面:

1.自我认知,包括自我的感觉,观察,分析和评价,其核心是自我评价,它体现了自我认知的发展水平,是自我调节的基础。

2.自我体验,表现为自尊,自豪,自爱,自卑,自怜等情绪状态。自尊程度与自我评价程度呈正比,它影响自我调节的方向和强度。3,自我调节,有监督吣激励,控制,暗示等。

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四个途径

自我意识的形成就是孩子接受别人的批评和社会规范的过程。也就是说,孩子从别人对他的反映来认识自己。比如,裁判,教练,队友时时刻刻对孩子的行为给予反馈。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孩子在社会比较中形成的,这些比较包括自己同自己比,自己同他人比,毋庸置疑,运动场上的这种比较是永无休止的。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定性的过程,就是孩子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环境,对自己做出判断,也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在每一次比赛,运动之后,孩子都会有一个反省: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哪些地方还有不足,比赛完回家后,家长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兴高采烈就是蠃了,不言不语就是输了,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变得逐渐成熟起来。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自我形象的整合过程。每次比赛后,孩子都有一个机会来重新认识自我,重新整合自我形象。最终达到突出自己的优势,塑造自尊的目的。

此外,自我意识的提高还依赖于情感因素,运动训练和竞赛常常给人以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将会促使孩子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

  道德品质

道德是一系列行为的准则,运动比赛的规则所模拟的社会行为准则,法律,法规,会给孩子以强烈的约束感^因为只要参加某一项运动,就一定要遵守这项运动的规则,所以,运动训练和竞赛本身就能促进运动员道德认识和规范意识的发展。比如,孩子要充分理解规则,不断积累遵守规则和违反规则的经验,通过'他律"和"自律-来发展评价行为的能力,不断接受外在的监督,模仿他人的行为,从而独立地,自觉地遵守规则。

合作性、竞争性、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运动训练可以让孩子们在集体项目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在一次次的输蠃当中不断进取,向上,学会面对成功和失败。不同的运动项目还有其特殊性,如跳高总是以失败告终:打乒乓球要逐磨对方:赛艇要专注内部活动;射击要注意力集中等。

总之,素质在活动中形成,这些活动的特点与运动训练的特点相同,并且能够非常全面,集中,稳定地表现在运动训练中,从而使运动训练在素质形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而且是其他任何一种活动所不能完全替代的。

如果没有条件到业余体校,少年宫参加运动训练,也可以在学校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参加运动训练,如参加校运动代表队的训练、体育特色学校等。

+1

来源: 作者:红雨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