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客观评价孩子使用计算机的利与弊

素质教育

2011年03月07日

西方国家20年代电影普及,30年代普及收音机,50年代普及电视;60年代是流行音乐,80年代是电子游戏机,现在是互联网。我国从80年代开始普及电视,比西方国家晚一些。目前,电影、电视、互联网构成了大众传播媒介这样一个环境。而这个环境是以电视普及为标志的。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专家介绍,电视普及前,儿童接受的信息大部分是从成年人那里得来的,少年儿童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年人,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比现在要慢得多,成人是处于知识垄断地位的一种权力集团。电视普及以后,孩子通过电视获得许多以前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我们知道,电视对文化水平、识字能力没有什么要求,孩子可以从电视里接受很多信息。电视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信息垄断。成人发现自己变得不那么权威了。老师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不听话了。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会让大人很惊讶。这是对教育最大的挑战。

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发现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中,中小学生占了21%。,35岁以下的人占了80%。。这个数字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字很接近。

我们说现在的孩子是计算机前的一代,意思是说他们的生长环境跟我们小时候完全不一样,他们是在大众媒介的环境下长大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所以教育应做相应的改变。

现在,小孩子除了家庭以外还会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信息,无论是娱乐还是知识方面的信息。但是,孩子本身还不成熟,不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处理信息,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有不少教育界人士痛恨大众传媒,经常说孩子应该少看电视、少玩电子游戏。一提起互联网和计算机,第一个就会想到暴力和色情,看不到这种媒介工具正在迅速地改变社会,并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实际上,在新技术出现的情况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不应是不让孩子接触大众传媒,而是如何让孩子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孩子成长,避免坏的影响。像很多事物都有正负两面的作用一样,传媒也有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国外,解决的办法是开展媒介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有相应的媒介教育课程,教孩子怎样看电视,怎样使用计算机,怎样分析大众文化。什么信息是有用的,什么信息是没用的,是不好的。这种课程在欧洲开展得很好,如英国已把它纳人正式教育课程。

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也有这样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对大众媒介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样小孩子的各种能力都会相应地得到发展。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作为父母,树立这样的意识,和孩子共同接触他所感兴趣的媒介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帮孩子选择电视节目,分析广告,和孩子一起使用计算机,一起上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阅历和经验将帮助孩子避免不好的信息,并使孩子对媒介的认识逐渐成熟起来。

互联网和以前的大众传媒不一样。阅读是独享,电视是被动地观看,你不能改变它的信息,而互联网的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和个人适宜性,在整个过程中儿童能够自主探索。

从7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做有关怎样利用计算机来帮助儿童有效获得资源、利用资源的研究。

在美国,要求幼儿园、小学每个教室必须有3台联网的计算机,中学有5台。

在美国的学校里经常问一个问题:这么小的孩子用计算机干什么?所有的老师都告诉我说:“他们在做研究。”是的,孩子们可以从网上寻找有用的资源,获得一种能找到资源并利用资源的能力。如研究恐龙、鸟,去哪个网站找,下载哪些资料,然后把它们做成带插图的小论文。我问老师们教不教孩子们计算机程序语言,老师说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科技熟练度。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用这个新技术,用这个技术能帮助自己做什么,进而会用这个新技术探索自己未知的东西,不害怕新技术,不拒绝新技术。

而在我国,使用互联网和应试教育很自然地挂上了钩,如网校,不是通过互联网培养孩子探索的能力或科技熟练度,而是把互联网变成了第二课堂。一点儿也发挥不出孩子的主动性。这说明,互联网本身并不能自动带来教育革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的限制,教会孩子主动寻求知识的能力。

+1

来源: 作者:fangyu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