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孩子需要独立去面对各种陌生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也就是需要有自己的话,并听自己的话。
高考发榜了。一个朋友的侄女考得非常不好,花钱都不一定能上“二本“,可是孩子自己好像并不着急,也不在乎。孩子的爸妈非常生气、失望,这位朋友也跑来跟我商量,是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是否需要心理咨询。她还特别告诉我,这孩子从小就非常听话,学习还可以,这次不知怎么回事,高考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而且她的父母想让她复读,她坚决不同意。
看着朋友愁眉苦脸的样子,我不得不安慰了她一会儿。等她平静下来,我告诉她,对于非常听话的孩子,我一直是有一份担心的。她瞪着眼睛,不解地看着我,焦躁不安地等着听我有什么惊人之语。
听话孩子的最终表现
我在20多年的咨询工作中,经常会听到来咨询的父母告诉我他们的孩子如何令人头痛,或者上网成瘾,或者厌学自闭,或者进食异常,当被问及孩子们小时候的表现时,总是会听到一个共同的形容词:非常听话。
这些能考入清华大学的学生,大都天资聪颖,在中小学阶段发展顺利。有个学生甚至在小学6年的12次期末考试中,10次数学满分,2次99分。就是这样,她还是按照妈妈的要求,不骄傲、不放松,非常听话地严格要求自己,考入了最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但是进入大学后,她的成绩就不断下滑,多门功课不及格。她在咨询的时候告诉我,她很想继续努力学习,就像小学、中学和高中一样,但是脑子不听使唤。而她的母亲也无法理解,觉得她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该起床不起床,该吃饭不吃饭,该自习不自习,该考试也不复习了。所以,母亲就狠下心来辞职在家督学,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每天早晨打电话叫女儿起床,催促她上课,中午做好饭跟女儿一起吃,晚上送女儿到自习室,然后11点再陪女儿回宿舍睡觉。女儿的身体听话地跟着母亲做着这一切,可是头脑就是无法听话地看书、学习,接下来就是由于对自己强烈的失望而导致情绪失控。后来这个学生休学了一年,情况才渐渐好起来,最后勉强毕业。
听自己的话,一个重要的能力
看来,听话就好像拧螺丝的过程——太听话了,就好像螺丝拧得太紧,该松开的时候难以松开,彻
底拧豁了,无法再用。小时候,为了更好地成长,孩子需要听有经验的人的话,父母、老师或者其他长辈。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孩子需要去独立面对各种陌生的情况,这是父母和其他人无法准确预知和安排的。这时候就需要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也就是需要有自己的话,并听自己的话。但是,这个能力却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拥有的,必须在小时候经过点点滴滴的训练发展出来。
两种风险,你如何选择?
其实,孩子听自己的话,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孩子的经验不足,最初的话,一定没有大人的话优美、动听、智慧、富于逻辑。可是,孩子的话,要想发展到成人的水平,就得从幼稚、简单、粗糙、逻辑混乱开始。如果我们满足于孩子一直听大人的话,会觉得教育好像非常顺手。但如果我们不能忍受孩子从小就有自己不成熟的主见,而令教育充满波折和风险的话,就要面对孩子离开大人后,面临困境无力独自处理的风险。
所以,我对朋友说,你的侄女在18岁时不那么听话了,也许是坏事,令自己无法开始一段人人羡慕的名校历程;但也许也是好事,她终于让自己有了机会去发展自己的话语,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
好事坏事,谁知道?正如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