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孩子找到成功的感觉

素质教育

2011年02月25日

小草好不容易得了100分,马上打电话给妈妈。妈妈接电话的时候正在忙着什么事情,没反应过来,没及时地表示高兴,没和他分享快乐。孩子非常失望,转而打电话给爸爸。爸爸表示了祝贺。当他妈妈明白过来,再向小草道贺时,小草已经不买账了。小草妈妈问:“这么点成绩,也值得我赶快祝贺吗?”

从教育角度说,成绩大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判断。这个100分,对于小草来说,就是大成绩,就是成功,家长没有及时表示祝贺,是一种疏忽。

小铭被同学选为小组长,回家向妈妈报喜说:“妈妈,我当小组长了!”他妈妈说:“小组长算个什么破官!要是当个班长还差不多。”孩子立刻扫兴了。这位家长更过分,不但不表扬,还泼冷7权。她显然是在把自己的成功期待硬往孩子身上套。

教师有时候也犯这种毛病。有一个学校推广分层测试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同水平的练习题。小安基础差,做简单题,破天荒地得了100分。他抱着卷子又亲又吻。旁边一位老师冷冷地说:“这是白给的分,傻子都会做!”

这些家长或老师一是嫌孩子的;成绩小,二可能是怕这么点成绩就表扬孩子会骄傲。他们没有注意到,3这类学生的主要倾向并不是骄傲,而是自卑。对于自卑的学生,给他以成功感是雪中送炭,给他失败感是雪上加霜。这些老师和家长正是在雪上加霜,他们脑子里只有“卷面分数”的概念,没有"心理分数"的概念。100分,对于尖子生来说,是司空见惯,卷面分数虽高,心理分数平平,他不会多么髙兴;而对于一个极少得100分的学生来说,那就是天上掉下来的惊喜,卷面分数100分,心理分数却可能高达200分。这时候泼冷水,太残酷了。如果你某一天得到了某个奖励,正在髙兴,过来一个熟人说:“这算什么,得奖的人多了!”你又会作何感想?这种说话的方式是任何一个人都反感的,不管大人孩子。

有的人可能会说:“称赞有什么用?这种100分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不能简单地这样说。大成功是由小成功引来的,你要想让孩子取得大成功,必须称赞他每一步的小成功。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本来可能已经完全灰心,根本就不想学这门课了,或者只想勉强应付。今天这个100分,也许会使他精神为之一振,觉得也许这门课不像他想的那样难。于是,他听讲就有可能比原来专心一点儿,做作业就有可能比原来认真一点儿,成绩也就可能提高一点。也就是说,今天他“碰上”一个100分,“假”100分,明天就有可能得一个“真”100分;今天你若总是不让他得一个“假”100分,那以后他就可能永远得不到“真”100分了。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选哪一种方法呢?

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老想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人。符合统一标准,就是“真”的;不符合统一标准,就是“假”的。其实,“成功”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标准。当然,到升学考试的时候,是要有个统一标准,但考试绝不是人生的全部,没有达到那个统一标准的人,不应有失败感,只要他尽了自己的努力,就应理直气壮地认定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而他周围的人,无论老师、家长和同学,也都应这么看。这就好像一个人五音不全,谁也不认为他低人一等一样。这才是健全的教育。如果全社会统一的标准是只有当科学家,当经理,当董事长才算成功,那么,绝大多数人岂不都成了失败者?在一个社会中,绝大部分人是失败者,这是健全的社会吗?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刻上了这样的统一的成功标准,而没有各自的成功标准。于是,他们既失去了做大事的勇气(“我做不来”),又失去了做小事的动力(“那算什么”)。这正是一刀切的教育恶果。如果我们从来不用统一的标准造成孩子的失败感,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就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自我,回报社会,找到成功的感觉,过幸福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1

来源: 作者:hongya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