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朋友锣锣的自我中心,已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他每天不是命令奶奶:“把我的玩具车拿来!”就是呵斥妈妈:“快点,帮我把鞋穿好,我要出去玩。怎么这么慢呀!”在他看来,家长是属于他的,是他的仆人,应该老围着他转。
这天上午,锣锣在幼儿园玩得正高兴,突然哭着说自己肚子疼,让老师打电话叫爷爷奶奶接他回家。等老师打电话叫来了家长,才知道锣锣是在装病。可锣锣却振振有词地说:“今天我爷爷奶奶都在家,他们应该看着我,不能让他们舒舒服服地玩儿。
这是怎么回事?应该怎么办呢?
原来,锣锣家4个大人,就他一个小宝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觉得:孩子还小,我们累点没什么,只要别委屈着孩子。于是,对锣锣总是百依百顺,一点都不敢违抗他的意思。使得锣锣在家里俨然一个小皇帝,说一不二。
我们不反对做家长的对家庭、对孩子有一点奉献精神,但一定要搞清奉献精神和给孩子做奴隶的区别。无原则地给孩子当“使唤丫头”,这不是奉献精神,而是奴隶性。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孩子见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模式,这对他的一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给孩子作出失去自尊的反面榜样,孩子见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模式就没有平等可言,长大后也很难形成真正的独立性、自尊心和平等意识。
有些家长可能要问:“难道我不应该照顾孩子吗?难道我对孩子漠不关心倒是对的?”不是这个意思。孩子必须照顾,必须帮助,这是做父母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无可推托。不理会孩子是父母的失职。问题是,这种保护和帮助要适度,不可过分。什么叫过分呢?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家长还要“照顾”,这就不是帮助了。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家长有家长的生活。家长为孩子的前途,当然可以牺牲自己的一些时间和精力,这是应该的,但是,不能牺牲到“失去自我”的程度。
前不久,我听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外国母亲,在休息日前对孩子说:“我照顾你一周了。明天礼拜日,我想休息一下,把自己借走一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自己在家里照顾自己,可以吗?”孩子很髙兴,因为孩子都有独立的愿望。我觉得这是对的。她给孩子作出了人与人之间正确关系的榜样:既互相关心,又各自独立。遗憾的是,我在周围却不时看到与这位母亲正相反的做法:高兴时,一切献给孩子,不管孩子真需要假需要(锣锣的需要就是假需要),都予以满足;不高兴时,忘了孩子,只顾自己打麻将,连饭都不给孩子做。这样的家庭人际关系,既没有真正的各自独立,也没有真正的互相关心,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该给孩子什么样的关注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那么,锣锣的家长该怎么办呢?要分清什么是该帮孩子做的,什么是不该帮的,并告诉孩子,每个人的事情都应该自己做。小孩子如果有不会做的事情,可以请大人帮忙,但一定要讲礼貌,绝对不可以命令别人。如果是孩子不做力所能及的事,或提出无理要求,无论他怎样哭闹,家长都不能答应。
孩子还小,改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一时心软。如果家长对此不当回事,继续惯着孩子的毛病,再过些年,孩子就会积习难改。我们见到有的中学生动不动就像呵斥奴仆一样呵斥父母,而家长却唯唯诺诺,如同亏了理,实在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如果锣锣的家长不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等小锣锣长大了,他们的日子可能会不太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