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怎样使孩子学会自理,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学

素质教育

2011年01月26日

生活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料的自己的行为能力。是指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比如说做饭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等;在人际关系上能处理好人事关系,独立处理一些事务;在心态上能独自承受各种压力; 在学习上能独立思考,独立理解。

那么该怎样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理能力呢?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育儿专家指出,父母应让孩子们从小就自己动手去学,并教会他们怎样自己动手。

下面育儿专家就两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点评一下父母在教育子女学会自理能力时应当怎样去做:

  谁的错?

大清早又传来邻居玲玲妈责骂女儿的声音:“都快7点钟了还不起床,上学又要迟到了。”

玲玲6岁,上幼儿园大班了,可什么事都不会自己动手做,连吃饭还要大人喂,所以常挨妈妈的责骂。

玲玲起了床,拿起衣服就要自己穿上,妈妈赶快过来阻止她说:“你哪会自己穿衣服?每次让你自己穿衣服,不是把裤子穿反了,就是把上衣的扣子扣错了,让妈妈快点帮你把衣服穿上吧。”

“那就让我自己洗脸吧。”玲玲对妈妈说。

“你什么时候学会自己洗脸了?上次让你自己洗脸,结果眼角的眼屎还在,又不洗耳朵,脏死了。”玲妈一边责骂女儿一边帮她把脸洗好。

“妈妈,你总是骂我什么事都不会自己动手做,我早就会自己吃饭了,就让我自己吃吧。”玲玲哀求道。

“你会自己吃饭,妈妈就不用那么操心了。每次让你自己吃饭都把衣服搞脏了不箅,还搞得满地都是掉下的饭菜。地板我刚拖干净,还是让妈妈喂你吧。”玲玲妈又像往常一样一口一口地把玲玲喂饱。

该上幼儿园了,玲玲说:“妈妈,不用你送我去幼儿园了,我能自己上学。楼下的冰冰比我还小,每天都是自己去幼儿园。”

玲玲妈说:“人家冰冰懂得自己过马路,你懂吗?路上车子那么多,我怎么放心你自己去幼儿园?万一……还是让妈妈送你去吧。”

就这样,玲玲每天都让妈妈帮穿衣服、帮洗脸。玲玲妈每天都一口一口地把玲玲喂饱,送到幼儿园后才匆匆赶去上班。至今,玲玲依旧不会自己穿衣服、洗脸,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上幼儿园,所以每天依然挨妈妈的责骂。

每次听玲玲被责骂的声音,我都在想,这是谁的错呢?心里总有些话想过去说,但又觉得有些不妥,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让孩子动手 教孩子动手

女儿从2岁半开始,不知不觉间有了独立意识。本来,早上的时间格外宝贵,我匆匆吃好早饭,摇醒女儿,给她穿上衣服,刚想扣扣子,不料她说:“我自己扣。”再看看她的样子,一会儿抓住扣子,一会儿又去找扣眼,顾此失彼,一个也没扣好,居然还一本正经地“啪啪”打了扣子两下,说它们不乖。吃早饭了,真希望能5分钟完成,不料她又说:“我自己来。”这一来可好,嘴里没拨进几粒饭,却搞得满桌子开花。看看手表,离上班时间越来越近了,但她似乎毫不理会大人的心情,依旧慢条斯理地干着自己的事情,真是没办法。诸如此类要自己来的例子在那段时间里真是不胜枚举。

 

怎么办?我不觉想起了我的几个学生,他们都很聪明,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自理能力。试想,一个上语文课时桌子上乱七八糟摊着数学书、数学本子,书包里的书塞得乱糟糟,要找一个作业本就得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出来的孩子成绩能好吗?家访时,问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都是由于孩子小时候,父母嫌孩子做事不如意,干脆来了个包办代替。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做作业,你整理书包”的生活了。

孩子的自理能力要从小培养,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也是家庭教育的任务。观点一明确,我除了合理安排时间外,还对女儿的各种要求分了类。一是简单的事情,如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关电视机和录像机等等,首先教给她方法,然后进行经常性的训练。比如扣扣子,告诉她首先要把衣服拉直,找到扣子和“扣子的家(扣眼)”,然后抓住扣子不松手,对准扣眼往里塞,扣子钻进扣眼后,赶快把它拉出来。又如择菜,告诉她黄的叶子不能吃,教她怎样用剪刀剪去根(注意应给孩子用不危险的剪刀,比如小白兔头的剪刀)......二是动作比较复杂的劳动,我尝试着把问题简化,降低难度。比如我缝衣服时孩子也要缝。我首先告诉孩子缝时要一心一意,不能东看西看,摇来晃去,因为针扎在手上会很疼。然后穿上线,给女儿一块布(或一张薄纸板),让她在上面缝。女儿对我的话听得特别认真,不时地点着头,做时也毫不马虎。看着小小的女儿居然能拿着针穿上穿下,缝出一条条线来,我不觉有点儿惊讶。

现在女儿还不满3周岁,不少事情都会自己做了。会自己穿衣、穿鞋、洗脸、刷牙,能整理自己的小书包,每天从托儿所回来后会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固定的地方......家务劳动方面,会帮大人剥豆、择菜......

我对女儿的一切训练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然而很多收获却是在意料之外,如女儿学会放录像后,竟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每天一放学,她就打开电视机、录像机(儿童歌曲的录像带已帮她放好),选择自己爱听的歌曲,边听边学,而我呢,则可以安心做自己的事了,让孩子自己做吧,别吝惜你的时间,多教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请相信,他们会做好的。

育儿专家点评:

面对女儿“自己做’的要求,两位母亲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其结果也大相径庭。

儿童从两三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发展,逐渐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正如章女士所描述的,孩子一心要求“我自己来”,全然不管时间是否允许,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承担,妈妈是否能忍耐。如果妈妈让孩子自己去做,结果常常是孩子“慢条斯理’地用掉许多时间,而且往往“顾此失彼”、"搞得满桌子开花"、“不是把裤子穿反了,就是把上衣的纽扣扣错了"。

其实,只要家长回忆一下自己初学一门技能时手脚忙乱、不知所措的状况,再想想孩子在动作、思维等方面与自己的差距,就不难理解孩子“自己做事”的不熟练、不完善了。由于生理发育水平的局限,孩子在肌肉力量、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等多方面均处于不成熟的水平,因而对许多成人看来很简单的日常活动感到难以承受。孩子在刚刚开始自己做事时,把事情做得很“糟糕”是在所难免的。父母在培养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时,如何处理孩子初试独立给原有生活秩序造成的破坏,将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熟练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形成独立意识。

如果父母为了保持已习惯的生活秩序,如按时起床、按时就餐、按时上班、保持房间清洁卫生等等,而不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就像玲玲妈那样,因为孩子做得不好就不让孩子自己动手,还责骂孩子无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依旧不会做这些事,甚至到了小学时也因为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做作业你整理书包”的习惯,缺乏自理能力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长此下去,孩子还可能形成事事依赖的不良习惯。

那么,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自己做事的愿望而总是做不好的时候,家长应该怎样做呢?可以说,章女士培养女儿自理能力的尝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首先,要相信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其次,"别吝惜你的时间”,对家庭巳习惯的生活作息制度做适当的调整,为孩子练习自理技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防止因孩子刚开始自己做事而给家庭生活及父母工作带来的不便。再者教孩子一些做事的方法,例如扣扣子的步骤和动作要领,用勺的手部动作,睡觉前把衣服收拾到固定的地点等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动作技能不熟练,因而许多在成人眼里非常简单的动作技能,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非常复杂而困难的任务。所以,家长有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一些专门的训练。训练的时机可以选在孩子要求自己做或要求学习的时候,如章女士教女儿缝衣服的例子。也可以在日常亲子游戏或生活中教孩子自我照顾的技能及简单的家务劳动,并为孩子提供经常练习的机会。在孩子练习时家长要有耐心,要能容忍孩子做得不好。

只要父母抓住时机,对孩子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孩子便会慢悝地掌握生活自理技能,学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这不但有助于孩子适应独立生活的要求,促进其独立性的发展,而且,孩子从自己做事的实践经验中还加深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当孩子经过练习能熟练做事时,家长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获得了更多的时间和自由。所谓“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时间,有意识地培养,才能使孩子朝自己期望的方向发展。

此外,就玲玲妈对待女儿的态度而言,不仅没绐女儿练习自理技能的机会,而且言谈中向女儿传达了许多消极的讯息:“你哪会......”“你什么时候学会......”“你会......妈妈就不用那么操心了。”这些话无疑是在暗示孩子:你什么都不会,什么也不懂,妈妈总是替你操心......这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损伤,使孩子认为自己总是一事无成,什么事也做不好。另一方面,她不给女儿做事的机会,抹杀了其要求独立的主观愿望。长此下去,女儿慢慢会因需要得不到重视和满足而对母亲产生对立、反感的情绪,从玲玲的言谈中已能看出某些征兆。而亲子关系紧张和亲子间的隔阂则是导致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和出现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玲玲妈的做法都是家长们应尽量避免的。

+1

来源: 作者:晓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