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是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究竟应该使用金钱作为奖励,让孩子了解付出与回报的意义,感悟到“爸爸妈妈挣钱不容易”的道理,还是应该回避这种“世俗”的方式,而通过精神鼓励进行奖励呢?
“好好考试,考得好就奖励100元!”家长的这种金钱激励方式,你是否耳熟能详?或者你就是其中一员?
孩子:
奖金不能低于一百
“奶奶,说话要算数!明天学校就发成绩单,我的语文、数学成绩要是都超过95分,你就要给我100元。
”昨日,家住渝中区文化宫巷、9岁的小杰一本正经地提醒奶奶:“少了100,不干!”
“胡闹!小娃哪能总是要钱?”一旁的妈妈葛娅祺厉声喝道。小杰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奶奶看到后心疼地把小杰抱起:“乖,不哭!婆婆给钱啊!”奶奶边安抚小杰还边埋怨媳妇,“大呼小叫干啥?又不要你给钱。”
“不是哪个给钱的问题,小娃哪能这样教育?”葛娅祺对婆婆表示不满:“他的这个毛病,都是你们惯出来的。”婆媳俩的矛盾就此产生。
如今,在枇杷山小学读三年级的小杰,他的存钱罐里已有1000多元的奖金。隔段时间,他就要把奖金翻出来数一数,俨然一个“小财迷”。
“每次听到他要钱就冒火。”葛娅祺对父母给孩子进行金钱奖励很不满。她担心孩子在金钱刺激下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心越来越强,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因为小 杰对金钱的欲望在逐渐膨胀,不仅要求“涨奖金”,平常家长要他做点什么事,也要用钱来换。最让葛娅祺震惊的是这次期末考试的前几天,她接儿子放学,正好碰 到儿子跟同学攀比考试奖金的事:“我婆婆爷爷外公外婆说了,只要我考得好,他们每人给100元,你家给多少?……”当天,葛娅祺就把儿子训斥了一顿。
“不能再这样任凭长辈纵容孩子了。”这次,葛娅祺要坚决阻止小杰索要奖金。为此,她特意打电话给自己父母送上了“郑重声明”。
老师:
不提倡金钱奖励孩子
“用金钱奖励孩子,也是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肯定方式,但数额不能过大。”人民路小学的李老师认为,无论是精神奖励还是物质奖励,都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成果的一种认可,但家长不能无限制扩大金钱的作用,“奖金最好是一种象征性的鼓励。”
重庆渝中区第二实验小学老师张城娅,不提倡家长用现金的方式奖励孩子,她希望家长们奖励孩子不要只注重结果,还必须注重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
“如果家长一定要采取金钱奖励方式,那应指导孩子对金钱的支配。”张老师说,如果家长指导孩子把钱存起来,并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等,或者用于爱心捐款,“这样,不仅可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还可培养孩子理财意识和爱心。”
专家:
容易养成物质依赖
重庆仁格心理咨询所所长赵庆认为,家长采取金钱奖励,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养成对金钱的依赖,以致于习惯做任何事都 需要钱的刺激才能完成,缺乏自我能动性。赵所长建议,习惯于金钱奖励孩子的家长们,最好逐步转向其他物质奖励,最后转向精神奖励。
重 庆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研究儿童发展的老师李小晶认为,葛娅祺家老人们对孩子的奖励方式,属于心理学中“行为矫正方式”中的强化方式,功利性 强,对孩子的成长不利,容易让孩子养成急功近利的习惯,也缺乏社会责任感。她建议家长对孩子采取“延迟满足”的鼓励方式,比如,答应孩子每次进步或考得 好,就给他加分,分数达到一定程度,就兑换成金钱或物质,“这种方式,容易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也可避免孩子急功近利的心态。”
亲贝网(www.qinbei.com/)育儿专家认为:
虽然这是一种鼓励孩子的方式,但是在运用时要特别小心,避免不断提高筹码,以及养成孩子习惯得到奖金的模式,以免一旦没有了奖金的诱惑,孩子就失去做事或用功的动力。
我们都明白“亲情无价”,但是你是否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提示孩子“金钱至上”?你是否经常用金钱来论断你对孩子的爱呢?如果有一天,童稚的孩子问你:“爸妈,你们爱我几块钱?”那时再来反省与后悔,就已经来不及了。
孩子的价值观是从小建立起来的,当父母总是与孩子谈花了多少钱、考试得几分,并且总是把金钱当奖赏时,我们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功利、越来越现实。因此,在运用金钱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应谨慎地拿捏分寸,不要让孩子会错了意,甚至让金钱成为杀伤孩子的工具。
父母应学习如何教导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包括金钱的运用与价值的判断等,这些对孩子来说,也是他人生中的另一项财富!
其实孩子的眼睛一直都在观察,孩子的耳朵一直都在倾听,孩子的心灵也一直都在感受, 你不需要告诉他,“我是为你赚钱”,孩子也是能够体会父母的心意的;只要父母愿意用心与孩子沟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孩子的爱,我相信,不需要奖金的引 诱,孩子也会主动帮忙做家事,也会主动认真读书。
当孩子由衷地体会父母的心意,当孩子认同他是家中的一份子,理应分担部分家务时,这不就是对父母努力工作最好的回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