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到了5-6个月,妈妈们都可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接下来让他吃什么?只喝母乳还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吗?现在开始吃辅食会不会太早?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辅食的添加是一条必经之路。但因为选择多、问题多,总有些家长会不小心走岔了路。今天就来谈谈那些最常见的“辅食误区”。
误区一:一定要在4-6个月开始添加
从理论上来说,六个月再添辅食比较科学。宝宝消化系统很娇嫩,辅食添的过早,反而会影响他对母乳营养的吸收。不过这“六个月”也要因人而异,并不是绝对的底线,有些早产儿或者过敏体质的婴儿,由于身体的原因,拒绝或不能接受辅食,完全依靠母乳喂养到八到九个月甚至更长,也一样健康。爸爸妈妈需要仔细观察,如果宝宝在我们吃饭时做出渴望的样子,并且牙齿已长出8颗、吞咽能力增强,那就是在告诉你“我准备好吃辅食”啦。
误区二:可以用辅食代替母乳
某些宣传文章里将辅食叫作“离乳食品”,这是不正确的,辅食只能是辅助母乳的食品,不能取而代之。宝宝在一岁前,母乳仍是主要营养来源,其中的营养几乎能让婴儿完全吸收,辅食却做不到这点。因此,在添加辅食的同时,应该保持每天的母乳摄取量,而不是减少或取消。
误区三:辅食难喂,宝宝不肯吃
在辅食添加中,有一个重要原则:让孩子做主。所以当孩子对新增的辅食表示拒绝时,很多家长就不知所措了。其实这可能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辅食添加太早,宝宝还没有准备好。二则是家长没有掌握技巧,纯属“硬来”。大多宝宝都会对陌生食物产生恐惧心理而拒绝接受,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一种一种添加辅食,每种食物尝试10-15次,直至宝宝逐渐接受后再尝试另一种新的食物。
误区四:不知道正确的辅食添加顺序
引入辅食要有一定的顺序,但很多妈妈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很多家长都喜欢用蛋黄作为宝宝的“第一任辅食”,其实有更好的选择。部分宝宝会对蛋黄过敏,所以最好延后开始食用,而水果泥和米粉类较蛋黄来说也更易被吸收。婴儿辅食应该以天然、无人工化学成分为佳。一开始可以选择香蕉等水果,之后逐渐添加米粉和鱼类、肉类等蛋白质食物。最好1岁以后再开始吃全蛋,比如蒸蛋。辅食添加需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辅食种类,由泥糊状食物逐渐过渡到固体食物。
误区五:过早在辅食中添加调味品
常有妈妈抱怨:长辈觉得宝宝不爱吃饭是因为没味道,就偷偷加盐加粗…… 这绝对是错误的!首先,宝宝的味觉比大人要宽广,不要把你的味觉习惯强加给宝宝。其次,宝宝的味觉习惯正处于发育中,对调味品的刺激比较敏感,加调味品还容易造成宝宝挑食或厌食。1岁以内的宝宝辅食,不用添加食盐,还应尽量少糖、油。
误区六:8个月后吃的过于细腻
从医学角度来说,还从7-9个月就进入了食物质地敏感期。再加上这时开始长牙了,牙龈会有痒痛感,所以一般喜欢吃稍有点颗粒、粗糙一点的辅食。吃起来比较有意思,也能缓解出牙时的烦躁。所以在8个月后,给宝宝的辅食就不能太细腻了,可以做点肉末、菜末、烂粥,宝宝吃起来兴趣更大一些。
给宝宝添加辅食,是一件严肃又有趣的事情。在熟悉“工作”后,妈妈们就可以开动创意,自己做一些好吃又营养的辅食给宝宝啦。你家宝宝爱吃什么?欢迎大家来回复分享、交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