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热该用哪种退热药(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既然发热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那为什么还要退热呢?通常退热是针对高热而言,也就是指体温超过38.5℃的体温。
最近,我们呼吸组收了一个“发热待查”的5岁男孩子。一周前,孩子受凉后发热,在门诊就诊后,医生给予了用药指导。孩子回家后,因为总发热,孩子妈非常紧张,见热就给孩子吃退热药(布洛芬),多则一天6次,少则一天4次,整整一周过去了,孩子妈看到烧仍然不退,这才着急了,再次到医院就诊。经过住院详细检查后,孩子最终确诊为川崎病合并肝损伤。孩子的肝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谷丙转氨酶竟然高达500U/L以上。
川崎病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造成孩子的冠状动脉损伤,但同时合并肝脏损害的不多见,经过组内讨论,结合化验检查,我们考虑孩子的肝脏损害与家长频繁给孩子吃退热药有关。看来家长不知道,退热药本身也有副作用。因为长期滥用,导致孩子肝脏受了损伤。
面对发热,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要退热。其实,发热不是坏事,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为了抵御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免疫保护性反应。当孩子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调动了起来,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于是就抑制了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利于病人恢复。这就是生病时发热的原理。
不明白这个原理,就会过早的用退热药强行降温,这样做,不但会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而且还可能因退热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既然发热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之一,那为什么还要退热呢?通常退热是针对高热而言,也就是指体温超过38.5℃的体温。因为高热会使体内代谢过高,导致人体消耗明显增加。3岁以前的孩子大脑发育还不够成熟,高热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异常兴奋,出现高热惊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以,临床上,我们这样指导家长,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应该采取退热治疗。
退热治疗分为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物理疗法包括:多喝水后增加多排尿、温水浴,甚至枕冰袋等。化学疗法主要是药物治疗。退热药,到底怎么用,哪种退热药最安全呢?
在临床上,目前已不用于退热药的使用,只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例如:川崎病等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医学家发现该病可引起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
儿科医生推荐的儿童退热剂为两种成分: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1.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
口服,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次,退热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相对其他药物要短,平均控制时间为两个小时。它的副作用相对比较少。对胃肠道无刺激,对凝血功能无影响。由于对乙酰氨基酚没有其他解热镇痛药常见的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功能影响、粒细胞减少等,也无肾毒性,故安全性高。但要注意,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所以要防止过量应用此药会引起肝脏损害。
2.布洛芬
口服,每公斤体重5~10毫克/次,该药退热平稳且持久,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对胃肠刺激和血小板影响不大。它对高热(39℃)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强,持续时间长,平均退热效果约4~6小时。主要副作用为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尔可影响凝血功能等。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
用退热药,可以单独使用一种退热药物,也可以选择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比如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这样不但可以减少每种药物在24小时内的使用次数,还能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我们可以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4小时后选择布洛芬,使用布洛芬6小时后再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另外两种退热药简单介绍一下
1.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和布洛芬比较,突出的优点是较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但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显示,应用尼美舒利有引起重度肝损害的病例。欧洲药管局批示尼美舒利说明书的适应症为急性疼痛、痛性骨关节炎的症状治疗、原发性痛经,并作为二线药物治疗,疗程限制在15天内,禁用于“儿科发热或流感样症状以及小于12岁儿童”等。专家建议不作为呼吸道感染的一线退热药物,2岁以下最好不用。
2.阿司匹林
在临床上,目前已不用于退热药的使用,只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例如:川崎病等。因为自20世纪70年代,医学家发现该病可引起儿童出现瑞氏综合征(主要表现有肝功能损害、黄疸、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肾损害。)此外,阿司匹林还会引起胃肠道刺激、延长出血时间、过敏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