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用筷子有助于宝宝智力开发

产品

2010年12月24日

导语:用筷子有助于宝宝智力发育。美国的一位家庭医生最近把使用筷子作为孩子必须学会的21种技能之一,而日本很早之前就把8月4日定为筷子节。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的筷子,在国外也倍受青睐。

结合相关知识,小编就这一问题给大家推荐了几篇精彩文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更多帮助,不妨看看吧!

许多专家指出:用筷子有助于宝宝智力发育。美国的一位家庭医生最近把使用筷子作为孩子必须学会的21种技能之一,而日本很早之前就把8月4日定为筷子节。由此可见,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代表的筷子,在国外也倍受青睐。

使用筷子不仅能帮助孩子提高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也是牵动着肩、肘、手腕、手指间等各部位的30多个大小关节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处的50多条肌肉的运动,尤其做事以右手为主的人更是如此。

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尤其是大拇指。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反过来,这些关节和肌肉夹取食物的动作,又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三岁以后,正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学习使用筷子,既可练习手指的各种动作,又可促进大脑发育,从而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是训练手脑并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另外,这时的孩子也不满足用小勺进餐,喜欢模仿大人吃饭的动作,有用筷子的要求,家长正好因势利导,让孩子学用筷子进餐。

 

宝宝吹泡泡有助语言发展

英国专家发现,经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如此,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孩子一生中学习新词最快的阶段。

不满周岁的宝宝常常会流涎,但也有很多宝宝从来不流涎。正常宝宝在一定的生长阶段里,唾液分泌比成人要多,但唾液过多,造成流涎现象就不一定都正常了,有些是生理现象,有些则是病态。

生理现象的流涎过多,是暂性的,一般可不治自愈,常见于宝宝刚出生后,因为只吃奶,唾液腺功用不大,分泌唾液也少。到了3~4个月时,由于饮食中逐渐补充了含淀粉的食物,唾液分泌逐渐境多,可能会出现流涎现象,但一般不会太长时间,一旦习惯吃成人食物之后,就不再流涎。此外,宝宝在4~7个月时,由于牙齿萌发会有流涎现象。

英国专家发现,经常吹泡泡、舔嘴唇有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如此,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孩子一生中学习新词最快的阶段。

研究资料显示,在嘴巴运动方面表现不佳的宝宝,学习语言的速度也比较慢,而能完成吹泡泡、舔嘴唇等复杂嘴部运动的宝宝,学习语言的速度更快,发音也更清晰。

两岁以下的宝宝,无法做出正确的亲吻动作,刚刚张嘴口水就会流出来。另外一些孩子不太会舔嘴唇。因此,父母不妨抓住此细节,教宝宝多做舔嘴唇或吹泡泡等动作,可有效地促进语言能力发展,至少会使他们发音更加清晰。

 

十种有助于婴幼儿启智的玩具

1、响环: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一手握着“响环”玩,他们开始尝试触觉、感觉、视觉或味觉的作用。用手摸摸,体会手上感觉如何,用眼睛看看玩具的各种色彩,用口尝尝玩具的味道。

2、球:6个月大的婴儿对能动的一切都感兴趣,能滚的彩色球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用手一推球就会向前滚,婴儿还会爬着追逐小球,如果妈妈能陪着他们一起玩那就更妙了。

3、积木:8个月大的婴儿已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已认识玩具、家具等多种用具,他们了解到有些物件是软绵绵的,有些是硬邦邦的,有些有棱有角,有些是圆滚滚的。面对 积木,婴儿会开始运用两只手,他们知道两块积木相碰会发出响声,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就会比单独一块积木高,而且还可以用积木叠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4、复台形状盒:这是用来训练小孩观察物品形状的玩具,通过这种玩具,孩子可以认识一种形状的开口只容许同一形状的物品通过。通过玩具让孩子了解生活用品各种不同的形状,而这类玩具对18个月大小的婴幼儿较合适。

5、玩沙:所有的幼儿都爱玩沙、玩水,而18个月以后的幼儿已经懂得不能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时就可以让他们玩沙了。提供各种小工具,如小铲、小耙、小桶等,让孩子发挥创造能力,把沙堆砌成各种形状。

6、娃娃:两岁大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个性表现了,这时他们已能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厌恶。到了此时,他们就需要一个娃娃玩具。如果有了娃娃玩具,特别是女孩子她们就可以像妈妈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娃娃了,为娃娃洗脸、穿衣、喂食,赞扬或责备娃娃了。

7、叠杯:对一个两岁大的幼儿来说,叠杯玩具是最变幻无穷的游戏,既可叠成高塔,又可缩成一只单杯,还可把小积木或其他小东西藏在叠杯内再寻找一番。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能够知道有些东西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却是实际存在的。

8、图画书:两岁大的幼儿已经通过眼、口、手认识了不少物品,如果能在图画书中找到自己认识的物品,那该是多大的乐趣呵!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图画书教导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这类画当然是线条简单,色彩鲜明,一眼就能认出是什么来。

9、玩具车:到了两岁末,幼儿已能基本控制自己身体的各部位,可以驾驶“小车”了,可以开快,开慢,也可以骑“大马”了。如果“小车”还能载上他们自己的一些小玩具,而自己又能充当运输司机,那可真是其乐无穷了。

10、拉着走的动物玩具:幼儿拉着会走动的“动物”会让他们着迷,他们慢慢会理解这一根绳子原来还有这样的牵动力量,这比那些用干电池的电动玩具车还更有启智作用。

 

让宝宝更聪明的四点基础

1、要培养幼儿和父母交谈的习惯,在谈话过程中提高儿童语言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直接体现。没有一种知识技能的传播和品德的培养,是可以离开语言来进行的。学龄前幼儿是从与成年人的交谈中,通过模仿来掌握词汇和语法的。

因此,应当充分运用成年人和幼儿交谈这一手段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当通过交谈,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住址和幼儿园名称,知道父母的姓名和工作单位,知道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性质和用途。还要教会孩子有条理地描述事物。还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儿歌,要求他们背诵;讲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要求他们复述主要的内容等等。这些,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现力都有积极作用。

2、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进行探索的兴趣。

幼儿的智力是在逐渐掌握语言和认识环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察是幼儿认识环境的基本方法,因此,培养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提高他们探索事物的兴趣,对于学龄前幼儿智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迅速生长发育的时期。因此,对周围生活环境十分敏感,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经常提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极力想了解各种事物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孩子“七问八问”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我们应当尽可能给予正确的回答,鼓励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父母还应当主动地为孩子创造广泛接触、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例如带他们去公园、动物园、看各种展览,以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另外,还要积极引导和指导孩子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正确理解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季节特征的变化,交通车辆的类型,社会职业的区别等等。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3、要教幼儿认字,培养他们喜爱读书的习惯。

文字是语言的有形符号,识字对于促进学龄前幼儿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幼儿识字以后就不单是通过听觉器官接受语言信息,而且还能通过视觉接受语言信息。也就是说,幼儿不仅可以从成年人口头的传授中得到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阅读图书吸取养料。这样就打开了获得知识和进行社会交往的新的巨大的通道。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4、5岁是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所以在这个阶段,不妨用游戏的方式每星期教儿童认几个字。当幼儿能连认带猜地阅读小人书的时候,就会感到更大的兴趣。这将进一步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要给学龄前幼儿准备纸和彩色笔,让孩子画出他感兴趣的事物。

画画是一种模拟活动。通过这种模拟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和想象力。幼儿在幼儿园里学会了画汽车的方法,星期天上街看见了各种不同的汽车,就会兴致勃勃地想把它们表现出来。学会了画动物的方法,游览了动物园后,就很想在纸面上反映出印象最深的动物。做父母的应该准备好纸和笔,鼓励孩子这样做。而且父母还可以揭示孩子画点什么,让他去留意观察,然后画出来。孩子如果画得不好,家长应启发诱导,让他再画-一次,千万不能耻笑,以免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启发孩子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当孩子在绘画中再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就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它们。

 

多看哪种“颜色” 宝宝更聪明?

孩子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周围环境色彩的微妙影响吗?

最近,国外有学者对300名婴儿进行了长达5年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在五彩缤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其观察、思维、记忆的发挥能力都高于普通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反之,如果婴幼儿经常生活在黑色、灰色和暗淡等令人不快的色彩环境中,则会影响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使孩子显得呆板,反应迟钝和智力低下。

另一位心理学家花了3年时间,研究色彩对婴幼儿智力的影响。他让孩子们在漆成不同颜色的环境中玩耍、游戏和学习。结果发现,在那些颜色“好看”(如淡蓝、黄、黄绿和橙色)的房间里,孩子们的智商比平时高出12点之多,孩子们变得机敏和富有创造性;而在颜色“难看”(如白、黑、褐色)的房间里,孩子们的智商却比平时低。人也显得迟钝。

他的研究表明:“好看”的颜色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情绪得到均衡,行为变得灵活、协调。

因为不同的颜色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效应,所以,颜色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左右人的情绪和行为。一般来说,红、黄、橙等颜色能产生暖的感受,是暖色。暖色有振奋精神的作用,使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活力增加。

面绿、蓝、青等颜色能产生冷的感觉,是冷色。冷色则有安定情绪、平心静气的特殊作用。所以,给孩子布置一个适合他身心发展的多彩世界非常重要。

对那些脾气不太好的孩子,可以将他的房间布置为冷色,如绿色就能使孩子情绪稳定。如果你的孩子不太活跃,那就把他的房间布置成暖色,以激发他的活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卧室灰以冷色为主,这样孩子容易安心入眠,而活动室和用餐间则应以暖色为主,这样可以增进孩子的活力和增加食欲。孩子的学习环境的颜色最好不要太杂,过多的颜色容易使他分心。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应该多抱孩子到室外去“见见世面”,看看蔚蓝的天空,漂浮的彩云,让公园里五颜六色的鲜花……让孩子从小接触绚丽多彩的颜色,能给孩子产生一个良好的刺激,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使孩子更加聪明、机敏。

 

最有益儿童的球类游戏

球类游戏是比较古老的儿童游戏,在球类游戏中,不但可以训练孩子的手腕力量,还可以训练孩子手控制方向的能力,提高手眼协调性,增强孩子的快速反应能力。而球的反弹特性,使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的改变产生思考和认识,提高了孩子预测运动方向的能力。

(1)接抛来的球。和孩子相距一定的距离,轻轻地把球抛给孩子,鼓励孩子接住。这个动作较难,刚开始的时候,您可以拉孩子两只手帮助孩子接住球,让孩子有成就感,激发游戏兴趣。多次练习以后再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您和孩子间的抛球距离要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适当地调整。训练孩子手眼协调性和快速反应能力。

(2)接反弹过来的球。在第一步游戏训练的基础上,可以先把球在地上反弹一下,再要求孩子接住。和上个游戏一样,您首先要帮助孩子完成,然后再引导他自己完成。提高孩子手眼协调性,让孩子对事物运动方向改变有一定的预测性。

(3)学原地拍球抱起。有了接反弹球的技巧,您可以教宝宝把球往下拍,然后抱住球。这对2岁多点的宝宝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您可以把动作分解开,让宝宝配合您的帮助完成。比如您拍球,让宝宝抱球,或是让宝宝拍球,您抱球。反复多次,再教孩子连起来做。接近3岁的宝宝基本可以掌握了。完成情况较好的宝宝就可以教他连续拍球了。训练孩子高级的连续动作运动技巧。

(4)打保龄球。用家里的废易拉罐做靶子,让孩子坐在距离靶子2米以外的距离把球滚过去击倒易拉罐。观察孩子的滚球动作是否有方向性。促进孩子的手眼协调发展,提高空间知觉能力。

(5)用脚推球。让宝宝面对墙50公分的距离坐下,并用胳膊在身体后面支撑地,放一个球在宝宝脚下,让宝宝先练习原地用脚底板滚球,等熟练了以后,教孩子用脚把球踢出去,并尽可能用脚接住反弹回来的球。增强宝宝的下肢运动肌力和控制能力。

(6)对滚球。和宝宝相距2米以上面对面坐在地上,双腿分开。然后和宝宝互相对滚球。在游戏过程中,您应该配合球的滚动增加一些“音响效果”配音,增强游戏的兴趣。提高宝宝的手腕力量和手眼协调性,促进亲子关系。

(7)手指转球。准备一个与宝宝手大小相合适的花皮球,您先示范如何用四指配合拇指转动球,然后帮助宝宝完成;您也可以让宝宝模仿您尝试用两只手配合转动球。在游戏的过程中,您应该配合动作和球的转动“做配音”。除了球,您还可以用其他需要用手指转动的玩具让宝宝玩,比如陀螺、碾子等。增强宝宝的手指灵活性和力量,提高双手合作能力。

(8)投球。先给宝宝可以单手握住的小球,教宝宝握球、过肩投掷。在适合的时候可以增加球的重量;然后再给宝宝必须要双手才能抱起的球,教宝宝抛球或是投篮。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要求宝宝朝一定的目标扔出去。增强宝宝的手臂力量,提高宝宝身体协调性和手眼协调性发展。

(9)“抢”球大赛。准备一些乒乓球和几把大一点的汤匙,把乒乓球放在洗菜的塑料筐里,您和宝宝每个人手里再拿一个小碗。“比赛”开始以后,您和宝宝用勺把球舀到小碗里,看谁舀得多。您当然要让着一点孩子,如果有朋友的小孩来玩,让小朋友们之间一起玩耍就更好了。特别提醒您,最好不要用较小的玻璃珠,容易发生危险。提高宝宝的手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性。帮助宝宝建立竞赛意识。

(10)“吹”球射门。准备一个乒乓球并用积木塔一个小门当“球门”,把乒乓球放在距离“球门”20厘米以外的地方。您先示范如何用嘴吹球进球门。然后鼓励宝宝尝试着做。宝宝进球的时候,您要及时鼓励宝宝。这个游戏最好在床上或是沙发上做,桌子太光滑了,球会到处乱跑。游戏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孩子健康。提高孩子的肺活量,增强身体素质训练。

+1

来源: 作者:adm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