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时,父母都应该负起自己的责任,但在时间上又各有侧重:在孩子小时,母亲应该多负些责任,因为这时候孩子需要细心的照料;孩子长大以后,父亲应该多教育,这是因为孩子大了心理特点有变化,照顾过细他反而会反感。
近来有新闻报道,一个小学生因为跟爸爸说不想去上学,被爸爸批评了几句,就从20楼跳楼坠亡。类似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有的孩子是因为不想写作业,有的是被老师批评或罚站,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孩子心灵如此脆弱,家长难逃责任。
初为人父母的80后家长对自己宝贝有着较高的期望,甚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翻版培养,为此在孩子出生后就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兴趣培养项目、用成人定势思维来规范宝贝的行为。
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做父母的都希望给孩子一个最好的家教氛围,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身心健康地成长。可是,中小学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又可能很容易犯一些禁忌,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来看看这六个禁忌。
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年轻父母往往趋于理性,着眼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智力开发等;而老人,是趋于感性的,他们疼爱孙辈,往往愿意尽量去满足孩子的愿望,而没太理会这些做法对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教育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可如今,家长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却极少关注孩子是否关心、乐于帮助他人。想要孩子关心他人、有礼貌、负责任,父母该怎样做?该项目负责人理查德·韦斯布尔德提出了5点建议。
美国父母对待儿童的不仅仅是爱和宽容,也有着非常严肃的时候。可是,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妈妈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其中,有五种教育是中国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三岁的索索用完了东西总是不愿意收拾。这天,索索不仅不听妈妈的话去收拾玩具,还故意把小汽车往地上摔。妈妈生气地批评索索,爸爸却出来充当和事佬。妈妈正在气头上,又和爸爸吵起来。
稚嫩的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歹徒放肆地将魔爪伸向孩子,无非利用了他们的懵懂天真。要孩子学会自保,家长的性教育至关重要,而性教育恰恰是家教的薄弱环节。很多家长因羞于启齿,总选择避而不谈。对屡屡发生的社会不良事件,家长是该好好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了。
不管孩子多小,目睹成人的房事,对其心理的影响都是不良的。因此,作为父母,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就应当让他们从小独居独睡。尴尬之余,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儿童目睹成人房事,对其性心理有何影响?
教育男孩的十三个关键问题,揭示了男孩从孩童向男子汉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所有最关键的问题,为家长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经验,是千万父母的育子指南,更是可以让无数平凡男孩走向优秀和杰出的“桥梁”!
做父母的把自己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也很正常,只是有些话,觉得还是不说为好,至少,可以换种说法。永远都不要对宝宝说的话,比如,不要说:“你真是个懒虫。”试着说:“你的屋子很乱,你该把脏衣服拾起来。”
家长提问: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每天恨不得24小时都能玩游戏。而且他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说什么他都听不进。我们非常想跟孩子进行沟通,但是孩子根本不跟我们说话。我们应该怎么与沉迷于游戏的孩子进行沟通呢?
在家庭中,母亲往往承担了更多教育、照顾孩子的责任。可是这妈妈占了主导地位之后,过于强势的妈妈,反而是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形成。在很多孩子心中,妈妈要求高、管束多、爱责备,甚至言语粗暴,父亲则比较幽默、宽容,甚至慈爱,传统的“严父慈母”家庭关系被颠覆。
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对批评不理不睬,动不动就顶嘴甚至大发雷霆……面对这样的“小皇帝”,父母也许恼怒、失望,但同时也要反思。其实,孩子不听话,有时是父母的错。尤其有下面几种举动的父母,往往会在无意中给孩子树立坏榜样。
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当今的幼儿,基本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普遍差,所以培养自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下面给家长朋友介绍几种方法。以上几种方法,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灵活运用,只要坚持不懈,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