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教育问题。但是,中国式教育很多都是捆绑式的。比如,在宝宝小的时候,我们希望锻炼他去做一件事儿,他若按照我们要求去做了,你会很开心。倘若他没做,或者做不到,家长们一般会用物质去引导他完成这件事儿。一般会是这种口吻:好宝宝,只要你做到,妈妈就奖励你如何如何……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很多家庭在关注孩子早期学这学那的时候,唯独忘记了要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没有了良好习惯的孩子即便是学得再多,对他们日后的幸福人生也是一种伤害,习惯的重要性没法替代。
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要有学校严格的管理和老师悉心的教导之外,还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面的配合。这就要求家长不仅仅是参加家长座谈会,时间允许的话,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所有的家长都愿意这么做呢?针对不同性格的家长,是否应该有不同的措施呢?
幼儿教育已经让家长们非常关切,再穷不能穷孩子,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家长而言,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身体力行的不二准则。从幼儿园开始,择校就是搞得众多家长焦头烂额的难题之一。在当下幼儿园小学化的大趋势之下,很多家长拼尽全力也要让孩子选择一所英语、数学、语文、钢琴、舞蹈......科目齐全的幼儿园,为此不惜支付昂贵的学费。甚至为了一个入园名额,就连孩子大姨的 弟妹的侄子家的邻居这种关系也要积极发动,只要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幼儿园,人力物力的付出绝不计较。而无力为孩子提供这一切的家长则陷入深深的内疚和
专家解析认知对孩子引起的学习效率少年派学能专家分析:从幼儿的认知过程看,其发展由近及远,认知客观事物是由某一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最初只是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非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
因为只重视结果,轻视孩子成长的过程,所以很多家长就有了速成心理。孩子还没有出生,就谋划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网上有一幅图片,孩子刚呱呱坠地,身边就放了一个离高考还有X天的牌子。
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爱的不得法,反而使孩子天生纯真的品性一步步受到伤害,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大人自己的行为,在宝宝眼里都是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10种家庭教育和家庭气氛,是最不适宜宝宝成长的环境。
相信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小时候最烦的就是父母的唠叨,等到自己当了父母后,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却重蹈覆辙,不断叮嘱、不断督促的唠叨在教育中真的起不了作用,父母应该怎样避免唠叨,而给孩子有用的指导呢?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