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先进的诊疗技术引进各级中医院。小医院的儿科大型复杂的现代诊疗设备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药物治疗,中医院儿科的中医特色建设就相对简单,重点的几种常见疾病抓好,就很容易做出成果。以下就几种儿科常见疾病探讨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脾系疾病重推拿】
小儿“脾常不足”,常常因为饮食稍不注意而产生诸如积滞、泄泻等疾病,多数此类疾病共同特点是脾虚为本,运化不力而致食积不化,或清浊不分,清气在下则生飧泻;邪实为标,标实如食滞内停、风气在外、寒湿困脾、湿热壅滞等,在泄泻则可见寒湿泻、湿热泻、脾虚泻等等诸多证型。推拿在治疗小儿脾系疾病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通过调整经络运行,从而达到运脾化滞、分清止泻的效果。常用的方法如补脾土,推大肠,清小肠,摩腹,揉脐,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揉足三里等治本之法;然后根据证型不同选用不同的治标之方,如偏寒湿则可揉外劳宫;偏湿热加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偏食积加清脾胃,拿肚角。
当然脾系疾病还可应用的特色有效疗法远不止推拿,如刺四缝长期应用于小儿厌食、积滞和疳证;温中化湿类中药敷脐对于寒湿和脾虚泄泻疗效卓著。
【慢性疾病重调理】
儿科的慢性疾病较为单纯,常见者为小儿哮喘和小儿厌食。小儿哮喘,祖国医学认为喘有宿根,痰为致病关键。而本病又和小儿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小儿脾常不足,“脾为生痰之源”;肺常不足,“肺为贮痰之器”;肾常虚,肾不纳气则喘,反复迁延不愈。因本病牵涉脏腑较多,病理过程复杂,治疗当综合考虑,全局调理。发作期平喘为要,应用化痰降气药物,结合祛除致病因素,如清热解毒化瘀;缓解期固本为主,应用健脾补肺益肾药物。同时肾气在哮喘的发病中尤为重要,本病多在寒冷的冬季发作,肾为一身阳气之根,肾藏元阳,冬季阳气最虚,万物闭藏,气失摄纳,加之本有宿痰伏肺,遇感引触而喘发矣。夏季阳气极盛,正好相反。这就有了哮喘的“冬病夏治”之说,夏天应用化痰消积药物敷贴背部肺俞穴,可以减少哮喘的发作。
小儿厌食脾虚是关键,同时又夹杂他脏病变,如一些小儿厌食、形体较瘦、多汗易感、脾气暴躁,除了主症之外,多为肝旺的表现,肝愈旺脾愈虚,使病情复杂。此时察看小儿舌脉,往往还可见舌红,苔少或地图舌,脉弦,提示病久销灼胃阴,此时处理在健脾的同时,还要佐以平肝,选用白蒺藜、佛手等,养阴,选用石斛、麦冬等,稍有偏差,则肝益旺,脾益虚,阴益少,病情变得胶着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