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曾有人套用泰戈尔的诗调侃时下的年轻人。而当这句话发生在亲子之间时,你是否会觉得有一些悲哀?
陪伴是最重要的育儿力 家长不要总是玩手机(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近七成父母,亲子时间玩手机
“这个手机,究竟是什么妖怪?它不漂亮,又不能变棒棒糖,可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爱它?脸宝只好学着跟熊宝玩儿,因为熊宝不会看手机,不会不陪我……”有位漫画家创作的名为《脸宝的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的动漫最近又被不少人转载,众多家长看后,直呼“太揪心”。
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七大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就是“年轻父母,失陪不失趣”。数据显示,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陪孩子时是否会玩手机”?记者就此也调查了一些家长,只有10%的家长表示“还好”,其他家长表示会刷朋友圈。而对幼儿园小朋友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妈妈不玩手机,抽出半天时间来陪我”“爸爸却经常玩手机,我希望他以后能多陪陪我。”
陪伴是最重要的“育儿力”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育儿专家表示,导致孩子出现哭闹、打人、摔东西、过度黏人等常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以此方式呼唤父母对自己的关注。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根基。养育中,唯有与孩子长时间的相伴,父母才可能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帮孩子成就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而在陪伴中,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构建起独立的人格特质和与父母稳固的依恋关系。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父母须在孩子生活和游戏时观察他,在孩子种种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下研究他,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父母长时间地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过,专家提醒,更值得警惕的是“陪而不伴”。对孩子的陪伴,质量比时间的长短更重要。
放下手机,提高陪伴的含金量
“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下班后,我直接把微信退出。”妮妮妈告诉记者,由于工作需要,她平日手机不离身;久而久之,不刷手机手就会痒。“有一次小朋友冲我吼:‘能不能不看手机?’但一条条信息不时跳出来,真的很难抵挡。”于是,妮妮妈在陪孩子的时候就把微信退出。
家里俩娃的Cindy推荐“亲子游”。“这特别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因为旅途中父母与孩子的心情非常放松,交流起来非常容易。”Cindy说,陌生环境中,父母和孩子经常面临共同的问题,比如吃什么、住哪儿等,于是“不用常常摸手机。”
早教老师Sunny建议,家长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与孩子互动,无论玩耍、讲故事还是一起看动画片。家长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摆弄手机,如确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错峰换挡”:爸爸忙时,妈妈“脱机”陪孩子学习或游戏;妈妈“联机”时,爸爸带着孩子做运动。
当然,父母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给孩子,这是不现实的。专家建议,孩子的生日、第一天上幼儿园、家长会、运动会及各种传统节日等,父母最好和他们在一起。不在一起的日子,父母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与孩子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