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家长反映,孩子不太讲卫生,上完厕所连手都不洗,很让人头痛。好身体来自好习惯。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下面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的观点和建议。
葛湘群
嘉宾档案:湘钢一中政治教师,岳塘区骨干教师,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教师标兵,省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考官。
观点:培养孩子讲卫生的习惯,关键在于以科学温暖的方式,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孩子的内在自觉,使其从“被动遵守”变为“主动践行”,最终成为像吃饭睡觉般自然的生活方式。这需要从认知引导、环境熏陶、心理激励三大维度发力,用趣味化解枯燥,以榜样传递力量,凭肯定强化行为。
一、认知破局,不断激发内在动力。孩子不讲卫生甚至抵触讲卫生,大部分原因是不理解“为何要这样做”。与其反复说教,不如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建立认知:通过“细菌小怪兽”的故事,将洗手比喻为“给小手穿盔甲”,帮助孩子理解讲卫生是自我保护;设计“面包实验”,用脏手、净手分别接触面包并密封观察,让孩子亲眼看见菌斑变化。直观的体验比言语更有效,能实现从“要我讲卫生”到“我要讲卫生”的转变。
二、环境造势,营造浸润式习惯养成氛围。孩子的行为常源于对环境的模仿,家长应成为第一榜样,主动示范洗手等行为,并邀请孩子参与。比如一句“咱们一起来给小手消毒吧”。学校可将卫生习惯融入集体生活,开展“健康小卫士”等评比,如有不洗手的孩子,教师用提醒代替批评,引导孩子自觉清洁,保护其自尊心。家校保持要求一致、及时沟通,避免孩子产生困惑,加速其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心理赋能,正向激励推动持续实践。让孩子坚持的核心,是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家长需秉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当孩子忘记洗手、刷牙时,陪其搞好个人卫生,明确规则边界;同时注重精准表扬,比如“今天你主动洗手,真是会保护自己的小卫士!”让孩子清晰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因获得认可而愿意继续保持个人卫生。
黄汝婷
嘉宾档案:雨湖区鹤岭镇仁兴学校教师、班主任,曾获市优秀共青团员、区优秀德育工作管理者、区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观点:孩子可能在一时之间无法及时纠正不良的卫生习惯,这并不是大问题。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耐心陪伴与等候,学会接受孩子的渐进式改变,在生活中对孩子的小进步积极给予回应与认可,不要过度追求完美。
一、让习惯养成的好处直观化。家长念叨不如让孩子直观地认识到坏习惯对身体的影响和伤害。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卫生习惯教育,让孩子获得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理解卫生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例如低年级孩子可以带领他阅读卫生习惯方面的绘本,听取卫生健康讲座、观看不讲卫生的习惯对身体影响的相关视频等,将不良卫生习惯的影响直观化,从心底解决孩子们的“为什么”。
二、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教师和父母在学校、家里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卫生习惯,经常通过“我要去刷牙啦、上完厕所我要洗洗手……”这样的语言和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给孩子看;通过示范、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在脑海里明确习惯与动作相匹配。
三、家校合作,用陪伴给予力量。孩子的卫生习惯主要靠日积月累的生活习惯而养成。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卫生习惯首先要有统一标准,要齐心协力帮助其改变。作为家长,可以在每天的睡前陪伴中积极对孩子在卫生方面的进步进行点评与鼓励,对孩子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复盘,让孩子在一次次睡前谈话中建立与家长的亲密关系,理解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全媒体记者 肖中华 整理)
转自:湘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