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在不同的家庭,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钱的策略是千差万别的。其实,在一个经济日益发达的时代,究竟年龄能够理解“钱”的意义,什么是“过多的物欲”,让孩子有“他自好,什么时候就可以有“他自己的钱”,一些外国家长确实考虑得很他们的做法,也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对于自己有钱的孩子,许多家长都会想到让孩子把钱存到银行。这常常是引导孩子认识钱的第一步。孩子们起初对储蓄感兴趣,是以为银行会白白地付钱给他们,一旦弄清楚利率少得可怜,而且父母又不让他们动用本金,他们的这点热情就烟消云散了。在一个孩子看来,存款户头就是一口吞掉他的零花钱的黑洞。
为上大学存钱,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计划,孩子从中什么也得不到。存钱的真正目的其实并不是鼓励储蓄,而是阻止消费。难怪孩子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大笔的钱并不是真的,所有的钱都必须马上花掉,要不然就藏起来。前些时候,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篇短文,一位父亲想出了对付孩子贪心的好办法:钱。由于孩子们花掉的每一分钱从一开他开办了一家家庭银行,支付利息,允许提款,让他的孩子们从中了解资本运作规律和储蓄的好处。由于这家银行开始的利息较高(5%),从不限制孩子动用自己的钱,不提任何问题,还经常提供打印出来的结算清单,孩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热情高涨的储户。
在计算他们应得的利息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学习了实用的平均数和百分数课程。
这位父亲的体会是,当孩子需要对自己的钱负责,有充分的控制权时,孩子才能成为理性的消费者。外出时,父亲通常会在孩子们的账户里额外存人大约20美元。他们可以用这笔“意外之财”买T恤衫或存起来,或是在离家之前就花光。但是在外出期间就不再另给零花钱。由于孩子们花掉的是他们自己的,所以他们在胡乱挥霍之前就会三思而后行。事实证明,在孩子选择玩具的时候用谁的钱买,将最终决定他买哪一个:是贵一点的那个,还是便宜一点的那个。
读完这位父亲的故事,我非常钦佩这位父亲的胆识与智慧。他充分理解孩子要认识钱需要足够的尝试错误的空间,敢于允许孩子犯错误,同时又运用及时强化的机制让孩子迅速地认识了储蓄的真正意义。
孩子不是成熟的消费者,面对突然而至的大量的钱,成人的干预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干预和引导的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孩子成长,胃子更好地适应社会。
无论是压岁钱还是零花钱,它们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钱”。如今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浸泡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他们必须要学会在这个海洋里游泳。开始时,父母应拉着他们的手慢慢地让他们感受海水的温度和深浅;等他们大一些后,就应该给他们套上救生圈,让他们体会海浪的起伏和海水的滋味;再大一些,就可以适当放手,让他们往深一点、远一点的地方游一游,这时他们可能会呛几口水,但最终他一定能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