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没关系”早已成为人们熟悉的语言对应方式,表明过错一方的良好认识态度和受害一方的宽容和谅解。简单的六个字在生活中化解了许多的矛盾。
然而,生活中人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一句“对不起”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承担起一个人行为的所有责任和后果。那么,自然而然的,面对犯了过错的人说“对不起”的情况,受害方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够或者只能微笑着说声“没关系”的。一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她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她的弟弟两岁多的时候,刚刚学会说“对不起”、“没关系”几个字,平时总是人前人后说着玩。邻居家的大人不知何故,常常借着逗乐的名义,一遍又一遍地很用力地打弟弟,把弟弟打得哇哇大哭,然后说声“对不起”。有时候这种游戏甚至要持续很长时间。看着弟弟一遍一遍地含着眼泪说“没关系”的样子,朋友心里十分气愤。可做教师的父母总是教育他们要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别人说“对不起”时一定要说“没关系”。朋友说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的愤怒和困惑。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专家称,如何在宽容他人与保护自我的权利与尊严之间寻求平衡,实际上涉及两个方面:其一,对别人的过错行为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是故意还是非故意;是原则性的问题还是非原则性的问题;后果严重与否;是否屡次不改等等。其二,掌握反应的分寸。如果对方的错误很小,且并非故意行为,如同学之间不小心互相撞了一下,面对对方诚心诚意的“对不起”,我们应该微笑着说声“没关系”。但是,我们决定是否原谅对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对方仅仅是用“对不起”这三个字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如不停地恶作剧,就不能轻易地说“没关系”。在不该谅解的时候谅解别人,实际上是默许并助长了其过错行为。
在我国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中,社会传媒、学校、家庭都非常强调培养孩子宽容、谅解、自律的品质,而在教育孩子面对伤害时,该如何作出合理的反应方面则显得薄弱,致使许多孩子既不懂判断行为的一般标准,也不知道反应的合理分寸,思想上模糊矛盾,行为上不知所措。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原谅别人,没有原则、懦弱,无法保护自己,始终处在困扰之中,令父母十分不安;而有的孩子则不分轻重,“以牙还牙”、大打出手,结果造成更不好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