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和输作为行为结果的对立面,如影随形伴随着人的一生。赢的感受总是美好而快乐的,输的滋味则苦涩而尴尬。追求成功的快乐、想赢乃是人性的必然。但实实在在的生活与人们的本性追求并不总能协调一致。有赢就会有输,输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即使人们眼中的“常胜将军”,其背后也一定品尝过不少失败的滋味。
如何面对输赢?做到既敢于创造条件争取胜利,又能在失败面前不失重新进取的志气和勇气,是每一个人一辈子都要不断学习和调整的重要品质。身为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如果能够关注孩子的输赢表现,并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对之进行调整,使孩子既敢赢又能输,则是对孩子精神健康的一大贡献,并将对孩子成年后面对更复杂的竞争环境,面对生活中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产生深远的影响。若想孩子能够做到这点,恐怕做家长的首先也要敢赢也能输。
当我们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引发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时,我们不妨做一个低水平的对手,让孩子尝到胜利的滋味,培养一些自信。但也不能因此而总是输。家长适当地赢,可以在孩子有兴趣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励他掌握新技术。最初阶段家长要做到能输、敢赢都是一种策略。这个度的把握需要家长颇费一些心思。“应付了事”,则不仅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还不利于孩子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比赛,没有给孩子体验输的机会,显然是不可取的。为此,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建议父母: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蠃观念。
1、敢于竞争。能不能赢是由人的竞技水平决定的,而敢不敢争取赢则属于人的意志范畴。旺盛的斗志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孩子学习的进步和技能的提高,在竞争和提高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父母不要总是将孩子保护在风平浪静的生活环境中,要鼓励孩子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在竞争中成长。同时,要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使之获得较好的竞赛成绩。
2、赢得起、输得起。竞争比赛必然有输有蠃,当孩子获胜时,要给予充分的赞扬和鼓励,同时也不要忘记指出孩子的不足,既避免孩子的过分骄傲,也为孩子找到今后努力的方向。竞争中失败的孩子,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又怕别人讥笑,心情沮丧。此时父母千万不要责怪孩子,而是要给予安慰,同时要找出孩子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如意志坚强、态度认真、某一部分表现得很好等,以恢复孩子的自信。“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也可以和孩子交流。有一点要提醒家长: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尽量帮助孩子选择有可能取得好成绩的竞赛项目。我们没有必要为了避免孩子骄傲而眼睁睁地让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领教失败,毕竟自信心是十分宝贵的。
3、不能为赢而不择手段。每一个人都想赢,在争取赢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巧是可以的,但遵守竞赛的基本规则则是真正获胜的前提条件。不能为赢而犯规,如跑步时推其他的小朋友、考试时作弊、下棋时悔棋等都是不好的习惯。不妨给孩子讲讲《小兵张嘎》中的嘎子的一件事:本来深受小伙伴崇拜的嘎子,有一次比赛比不赢的时候,咬了对手一口,看起来好像是赢了,但失去了小伙伴对他的尊重。
4、输赢都是体验。输赢是竞争的结果,但对个人而言,需要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个人是否尽了力。如果尽了力,即使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好自责的,即所谓“虽败犹荣”。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体验激烈的竞争过程上,放在从对手那里学到哪些新招术上,告诉孩子,如果我们通过竞争提高了自己的胆量、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输了也是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