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骂人可以说是学生们用于解决彼此冲突的一种方式,几乎天天都有发生。在极度愤怒时,即使平时学习成绩特别好的人,也可能打骂他人;平时老实沉默、不爱说话的人,也可能会骂一些脏话。但这种在特殊情境下的应激行为与平日一贯的攻击行为是不同的。对于那种特殊的应激行为,我们不宜将它看得很严重;而一贯的攻击行为是指习惯性的、非理性的(冲动性)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要很严肃地对待。
中小学生中的攻击行为通常可以划分为团伙型的攻击行为和单个型的攻击行为。前者由几个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一个小团伙,专门欺侮他人;后者通常没有任何朋友,性格孤僻,对人冷漠,内心充满对他人,对全世界不满,尤其对自己的生活不满,经常通过伤害他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有些儿童身上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呢?精神分析专家弗洛伊德认为’人具有攻击他人、攻击自己的先天性的本能。诚然,人的攻击行为会受到遗传、内分泌腺失调的影响,以及环境中过多可模仿的暴力情景的影响,不过当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攻击行为与挫折有关。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让两组儿童观看一间装有诱人玩具的房间,第一组儿童先隔着铁窗看,不允许马上进屋玩,从而引起了儿童的心理挫折;第二组儿童观看后马上可以进屋玩。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在后来进屋玩时,有许多人故意损坏玩具,表现出发泄性攻击;而第二组儿童则能平静地玩玩具。
可见,心理挫折是导致攻击行为的直接原因。因为儿童的成长并不只是消极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和父母、老师的要求,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优点,寻求认同,希望得到关注,不自知地试图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子。当儿童受到挫折与打击时,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攻击行为是发泄这种消极情绪的一条捷径。当孩子还没有掌握该如何排解自己的沮丧时,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就是攻击。
另外,当儿童的行为长期得不到关注时,他们会自—整自己―为,或是变得消沉、软弱,或是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和自我的满足。例如幼儿各种麻烦,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学龄儿童则可能通过攻击自己的“强大”寻求-条自我发展的道路,满足自己追求成功的心理和成长的需求。许多中学生在欺侮他人之后都会感到自己有力量,受到学校批评也不以为然,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引起校方注意是件大事,于是“屡教不改”。
一般来说,爱打架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较差,又没有什么特殊才能。他们在学习和各项,体活动中屡受挫折,几乎不能得到表扬,因此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当然还有些儿童会产生退缩行为,如害怕与人交往,寡言少语等)。前文所述的王启就是一个典型,他将打架看成自己的“特长”,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差,别人根本瞧不起自己,只有打架时才会引起同学、老师、家长的注意,使同伴惧怕,才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因此,如果不帮助这类孩子寻找到他们真正能获得成功的出路,只是一味地批评、威胁他们,则可能造成“挫折——攻击——不良心态的满足再次“挫折”的恶性循环。
有的家庭不是家长忽视孩子的成长,而是家长怕孩子。曾经有一位家长异常伤心地“控诉”自己的孩子:年满16岁的儿子脾气特别坏,拒不服从父母的任何要求和命令,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向父母发泄,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向父母发火,又是摔杯子,又是踢家具,父母有苦说不出。心理学家通过调査发现,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提出过多、过细的要求,给予过多的责爸和批评,不顾及孩子的反应,而且常常以消极的、羞辱的方式提出批评,势必招致孩子的不满和挫折感,受到孩子的抵抗乃至攻击。
亲贝网(http://www.qinbei.com/)专家提醒,理解孩子的攻击行为,是帮助孩子摆脱攻击性的第一步。家长要注意只给孩子提出适度的要求,不让孩子总陷于失败的困境之中;多发现和鼓励孩子真正的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起基本的自信;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一些疏导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样,会帮助那些爱惹事的孩子找到一条能被同伴接受的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