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俗称“拉肚子”,是一种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凡具有腹泻的疾病统称为腹泻病。我国卫生部 1993 年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亦使用了“腹泻病”这一名称。故在儿童中,凡具有腹泻的疾病,统称为小儿腹泻病。
腹泻病主要见于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根据WHO 2004的资料,5岁以下儿童中,每年发生腹泻1.3亿人次以上,死者约320万,主要发生在亚、非、拉地区。
一、病因
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感染性、功能性、药物性、营养不良性、酶缺乏性、内分泌紊乱性、机械性及由先天性胃肠畸形致腹泻等等,其中以感染性腹泻发病率最高,影响面最广,危害也最突出。
不同季节、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不完全相同,我国学者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常见病原体依次为:志贺菌、空肠弯曲菌、致泻性大肠杆菌、A组轮状病毒。志贺菌的血清型分布,儿童与成人不同,始终以D群为主,而成人以B群为主。致泻性大肠杆菌中,以ETEC(产毒性)发病率最高。近年来,有些过去的少见病原,如副溶血弧菌,302医院近几年资料显示,2001年副溶血弧菌仅次于志贺菌,上升为第二位,2004年上升为首位,占全年腹泻病原体的60.7%。其它比较少见的病原体尚有沙门菌、气单孢菌、类志贺吡邻单孢菌、李斯特菌、诺沃克样病毒、肠腺病毒、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
甲基多巴是妊娠期常用的降压药物,也是惟一长期随访至儿童期,并证明是安全的药物。使用方法为每天口服3次,每次250毫克。
α、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啶不影响子宫胎盘循环,已广泛用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
血管扩张剂肼苯哒嗪降低舒张压的效果明显,不影响子宫胎盘循环,对胎儿无不良影响。一般主张小剂量(5毫克)间断静脉注射,注射时间为1~2分钟。酚妥拉明有血管扩张作用,可使60%以上高血压患者充分降低血压。
钙拮抗剂降压作用缓和,不降低心排出量。常用硝苯地平每天4~6次,每次10毫克。亦可使用尼卡地平。近年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尼莫地平治疗妊娠高血压,不仅疗效明显,而且使用简便,更为安全。
以下药物应慎用:
1、β-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普萘洛尔适用于妊娠高血压并发窦性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但近年来,由于临床发现该药与胎儿宫内窘迫、低出生体重和围产期死亡率增加有关,故目前已不主张再用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
2、α-肾上腺素能拮抗剂 较常用的为哌唑嗪,它既可降低心脏前负荷,又可降低阻力血管后负荷,但因临床应用积累较少,故应慎用。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等。因这类药对胎儿有损害,故应禁用于孕妇。新应用于临床的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群多普利,降压效果好,尚未见有对胎儿不利的报道,但能否用于妊娠高血压的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索。
利尿剂近年来,在妊娠期很少使用利尿剂作为降压药物,主要原因在于利尿剂会减少母体血容量,常伴有不良围产儿结局,须予以重视。
总之,发生妊娠高血压后要请有经验的医生给予指导治疗,千万不要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