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小报告”的深层心理——“社会化不足”。
孩子打小报告的行为,在4岁到5岁之间发展到顶峰,之后还有一个平台期,到8岁以上,大部分孩子才会隐约觉察到“打小报告”是幼稚的、不受周围的人欢迎的行为。亲贝网(http://yuer.qinbei.com)育儿专家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观点,认为“小报告现象”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社会化不足”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幼儿的“社会化不足”有哪些典型表现呢?
其一,不管别人做了什么事,是对他不利的还是与他毫无关系的,只要他看不惯,认为是坏了纪律和规则,就不能给予理解和包容。
其二,他们完全依据“权威”的评价来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行为,表现为非常在乎父母和老师的评价,做了好事就—定要一点也不肯吃亏,从不会做“无名英雄”。
其三,对自己会另立一套标准。如果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只要没有人发现,就不会感到后悔或难过,很少有内疚和自责的心理体验。
其四,对同龄伙伴缺乏同情心和奉献精神,不能分享他人的成功和幸福,对朋友的进步不能表现出真心的祝贺,嫉妒心很重。
第五,做事多数情况下十分循规蹈矩、谨小填微,对老师的指示执行得很全面,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对其他小朋友自由散漫的行为表现出十足的“义愤”。
以上五条一般不会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但只要出现两到三条,也足以说明孩子的“告状行为”是由“社会化不足”衍生的。对于在幼儿园阶段社会化不足的孩子,只要老师正确引导,父母及早发现并给予点拨,或者老师组织全班小朋友以“情景再现”的方式来交流处理这类矛盾的经验,社会化不足的问题是可以得到扭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