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孩每年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惠及超2000万育儿家庭……近期,旨在用“真金白银”缓解家庭养育压力的国家育儿补贴政策发布。然而,有新手父母反映,奶粉、纸尿裤等母婴用品近期“悄悄涨价”,部分产品涨幅“甚至不小”。如武汉金领冠珍护涨至260元/罐,贵阳爱他美部分款涨超50元/罐,还存在返利缩水等隐性涨价情况,奶粉涨价或抵消大部分月补贴。但商家称多为折扣变化,与政策无关。
事实上,在社交平台上,类似“育儿补贴还没到账,母婴产品就涨价了”的帖子屡见不鲜。而就在上周,解放日报就对此进行详细报道,不过记者调查显示,这些所谓的母婴用品涨价,价格波动多与促销有关。该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母婴用品企业及博主的“涨价言论”别有用心。这类账号无具体案例,仅靠吸睛标题、泛泛内容鼓吹“母婴用品涨价潮”。有的博主借此“起号”吸粉接广告,部分自媒体号和企业号还将“涨价帖”与自家商品绑定,制造焦虑,借势推销产品。
一时间,这一传言或者说媒体的报道,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说谁报道的更靠谱些,是看网传的还是听商家的解释,并没有定论,这有待时间和相关事实来检验。但对此,有关方面需敏锐认识母婴用品涨价传言的危害。
一方面,传言会让家长担忧涨价而盲目囤货、增加开支,若引发实际涨价,还会抵消育儿补贴,加重养育压力与生育焦虑。另一方面,部分商家、自媒体借传言造“涨价恐慌”,或串通提价、借势推销,破坏市场公平;甚至可能让假冒伪劣产品以“低价”回流,危害婴幼儿健康。再一方面,传言若致涨价蔓延,会削弱育儿补贴效用,使家庭难享政策福利,进而降低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影响政策落地权威和影响力。
因此,不管是对国家政策负责,还是对婴幼儿家庭有交代,又或是稳定市场等,都需要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对这些信息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既不能仅停留在网络的无序、无依据或似有似无的信息传播中,也不能仅停留在媒体的部分信息报道中。同时,针对这一问题和传言背后群众的焦虑,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路径。
首先,深入调查母婴用品涨价实情,明确是否涨价、涨价范围(个别/普遍、局部/全国)及性质(短期波动/持续涨价),若发现商家借育儿补贴哄抬价格,市监部门要依法严打,对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行为从重处罚并曝光案例,形成震慑。
其次,严打“虚假涨价”与舆论操纵,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封禁散布涨价谣言的自媒体,按《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顶格处罚商家变相提价行为。
同时,建立婴幼儿产品价格专项监测机制,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价格,实时监控预警。此外,推动行业自律,由行业协会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经营理念、承担社会责任,避免随意涨价。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既需要政策“发红包”,更需要市场“守规矩”。当“涨声”盖过政策声时,监管部门必须以“权威调处”回应民生关切,用强力治理守护政策温度。唯有如此,才能让育儿家庭真正感受到“补贴在手,安心无忧”,让生育支持政策真正从“纸上红利”变为“兜里实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余明辉)
来源:河声
转自: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