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劲,还不如我们幼儿园呢!
儿子即将满3周岁的时候,我准备把他送进幼儿园。我先走访、了解并选定了幼儿园后,便与幼儿园的主任商量能否让孩子在入园前先到幼儿园来玩玩。得到允许后,我先后几次带着儿子走近(进)幼儿园。
第一次,他站在幼儿园大门外看小朋友们做操,小朋友们做完操后,他立即激动地对我说:“妈妈,我能进去吗?”第二次,他进到班里,看到那么多的小朋友和玩具,立即脱鞋跑到教室的地板上玩了起来。第三次,他又尽情地玩了一通组合玩具,乐不思蜀。直到被看门的老师请了出来。“妈妈,我也要去幼儿园,幼儿园真好!”果然,三次对幼儿园愉快的感性认识,使儿子对幼儿园产生了美好的憧憬。
不久,儿子正式进入幼儿园了。也许是环境的新鲜奇特,也许是最初的美好印象深刻难忘,头两天他竟然来去都高高兴兴地,全然不像有的孩子哭闹不止。然而,第三天早晨我把他送进幼儿园的大门时,他突然紧楼我的脖子不肯进去,而且还含着眼泪大声说:“妈妈,幼儿园不快乐,我要跟你回家。”显然,儿子对幼儿园“醒过味儿”来了。幼儿园没有家里随便,也没有随时可以吃的零食,老师更不可能总“抱抱”……
儿子的这种表现在我的意料之中。凭我对他的了解,我知道环境变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我带他到任何一个陌生的地方,儿子都没有表现出惧怕和紧张关键在于他心理上的变化。当置身的环境里他不再是中心,当周围的一切不再归他一个人独享的时候,自然导致他心理上的不平衡。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尽快让他对幼儿园建立起感情,缩短他在家与幼儿园之间的距离感。
于是,在每天接送他上幼儿园的路上,我总是指着路上的行人对他说:“你看,叔叔、阿姨每天都要去上班,大哥哥、大姐姐们要去上学,小朋友当然也要去幼儿园啦!”我还反复对他说:“幼儿园是每个小朋友都必须要去的地方,不去幼儿园就不能上学,也不能当解放军(儿子很喜欢军人)。”对于我这番纯“理论”教育,开始的时候,他忿忿地说:“我就不长大,我长小。““如果你想长小,就会小到再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去。”“我不去,妈妈的肚子没有窗户,里面也没有玩具。”“对呀,人只有从幼儿园长大,才能到很多很多的地方去,才能当解放军。”有几回这样的对话后,我发现儿子不再像当初那样反感“说教”了。有时甚至还挺认真地问我:“妈妈,人不去幼儿园真的长不大吗?”可见,强化的作用已使他在意识里逐渐接受了“小朋友必须要去幼儿园”的概念,同时也知道了幼儿园的作用是“小朋友要从这里长大”。
与此同时,我还尽可能地在家里创造一种幼儿园的“仿真”效果,造成家与幼儿园在某些方面的“重合”:单独准备一张像幼儿园一样的小方桌和椅子,买一块小黑板,腾出一个柜子专门放玩具和幼儿书等。这样一布置,孩子对我说:“妈妈,我们家像幼儿园。”让孩子在家里也有幼儿园的感觉,特别有助于他适应和熟悉幼儿园的新环境,也有助于拉近家与幼儿园的距离。另夕卜,每天我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以后,我都故意和他谈幼儿园的事情。
一个星期过去后,儿子的情绪又稳定了下来,每天早晨他虽不是欢天喜地,倒也平平静静。又过了几天,从幼儿园回来,他便滔滔不绝地告诉我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我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还让他教我说每天新学会的歌谣和小故事,并不时地对他说:“幼儿园多有意思呀,能学那么多知识,妈妈也想去行吗?”“不行!你是大人,不是小朋友。”“现在你去幼儿园开心吗?”“开心,有那么多小朋友……”的确,儿子越来越喜欢幼儿园了。有一天他问我:“妈妈,我们家有国旗吗?”我说:“没有。”儿子叹了一口气:“真没劲,还不如我们幼儿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