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外班上课外班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原因之一是家庭作业变难了,母亲教不了。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周围的孩子都去了,所以受从众心理趋动,也把孩子送进去了。
孩子数学较差,为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选择上课外班。但不应该选择统一刻板地进行教学的班,而应选因材施教的班。在这一点上,家庭教师是较为理想的,但孩子与家庭教师处不好关系就不好办。
课外班也好,家庭教师也好,希望母亲仔细了解他们情况后再决定。很多孩子在学校和老师不很融洽,但和课外班的老师或家庭教师却很相投,并因此而喜欢上某一学科。母亲有教授能力,孩子又习惯在家学习,就不要强制让他上课外班,母亲教也行,也可以进行函授教育。
在决定去课外班或接受函授教育之前,父母要决定更重要的事情。课外班也罢,函授教育也罢,都是想使孩子进入好的上级学校的应试体制形式之一。应试体制是给予学历社会中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好的地位的选拔体制。要想被政府、有名企业录用,就必须乘坐应试体制这一传送带。入学考试是为乘上传送带的竞争,虽说考试成绩好,但不一定人品就优秀。诚实、宽容、敦厚、体谅、谦虚、正义感、果断、牺牲精神等是通过考试测验不到的。
但政府机关和大企业认为,以前的测试成绩优秀与录用后工作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不管人品如何,只要智商高即能快速成长。优良的品格不仅使家庭,而且使社会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如果相信这样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就不要把孩子载到应试体制上。为使数学成绩总是很差的孩子在综合模拟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必然要忽视孩子的性格而强制其学习,因此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也有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的情况。
如果不认为只有成为领导者才是幸福的,而是认为普通人也有幸福的权力,就不要把孩子推进应试体制中。如果父母不想强行让孩子成为优秀人物的话,父母本身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作为一名正派的市民生活。如果总是不能让孩子看到正派的市民幸福,孩子会认为自己出身不好而饱受应试体制所折磨。如果父母不重视应试体制,把课外班作为家庭作业的帮手,就不必过于督促孩子。
(2)拒绝上学拒绝上学是一种文明病。母亲的家务劳动,由于天然气、洗浴器、吸尘器、洗衣机、电饭锅、半成品食品的出现而变得轻松起来。其余的时间母亲便可集中用于教育孩子,把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孩子什么也不用做。过去母亲家务很繁重,所以也让孩子分担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成了懒汉。
电视的出现,增加了家里的乐趣,制作节目的人也不辞辛苦地取悦于孩子。销售商们成为电视的资助者,竭力让更多的孩子看电视,结果出现了电视节目大战。
外面没有游玩的场所,孩子只好呆在家里看电视。在家里,孩子接触电视的时间比与母亲交往的时间要多得多。
孩子在母亲旁边有种安全感,因此看电视也更快乐了。上学以后,如果没有什么高兴的事,就会想和母亲在一起,而不能忍受离开母亲的不安。拒绝上学也叫"分离焦虑神经症",父埘均在外工作的孩子拒绝上学的很少。这样情况的孩子如果请假,多半是和朋友在校外场所玩。拒绝上学孩子的家庭,多是因为父亲热心工作,不考虑家庭团圆,而母亲就不得不耐心于培育子女的家庭。
孩子不想上学是因为即使去了,也没有一起玩耍的朋友。放学后去邀请小朋友,小朋友不是回复说今天我想独自活动,就是说要上课外班不在家。过去,因为老师讲课很风趣,所以孩子觉得上学是件快乐的事情。而班级课堂气氛活跃,也是因为小伙伴之间关系融洽、和谐。另外,由于家附近有自由玩耍的空地,放学后可以和同学一起打棒球、跳绳,不知不觉中,大家自然结为亲密的伙伴。
拒绝上学,不仅是因为找不到要好的朋友,而且还因为受到同伴的欺负。以具有当头头性格的孩子为中心结成的团体,总是捉弄欺负老实的孩子。他们捉弄同伴,向富裕家庭的孩子要钱,并把这些当成自己的乐趣。从被这种团体捉弄的孩子的立场出发,不上学是保护自身的权力。有的学生经常被老师训斥,与老师有隔阂,这类学生也以不上学的方式表示对老师的抗议。父母应陔为了孩子的人权向学校抗议,不要把不上学当成是坏事。拒绝上学,最初是早晨不起床,说头痛或是肚子痛。到学校后,病容满面,被允许请假,然而睡一小觉后就完全好了,又与平时一样,独自看电视取乐。休假2~3 天上了1 天学,又开始说头痛、肚子痛了。母亲察觉到这并不是病。为了让孩子上学,软硬兼施,可孩子早上就是不起床。由于孩子成绩并不差,所以也并不是跟不上课程。即使老师询问也不说明理由。到小儿科被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而开了药,但那样的药是没有效的。在儿童问题商谈所母亲被告知,不能过于娇惯孩子,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要让孩子看电视。
面对拒绝上学的现象,一般以为没有特殊的办法,只能等着孩子愿意上学,这使母亲很失望。有的父母缺乏耐心,硬性地将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推到学校去。
学校的老师应关注和反思一下自己每一天给每位学生以何种快乐的感受。不要把不上学的孩子当成懒汉或没有自尊心,这样的孩子感觉都很敏锐。他们感到日本的学历社会波及学校人际关系的压力,感觉到同学和老师的焦虑。老师在斥责孩子或特意和孩子亲昵前,最好反省一下应试竞争是否迷失了自我呢?
(3)性教育,学校进行的性教育易陷入的误区是忽视孩子在性成熟上存在个人差异,而想以任何孩子都适合的标准进行教育。女孩子的月经有初潮后就很规则,每隔28天1 次的;但初潮后4~5 年仍不规则的也很多。高中女生有近半数因月经不规律而烦恼的,这是性教育所造成的。即使是男孩子也要告诉他,约有1/3 左右的初、高中学生,乳房的分泌物会自然消失。父母在这方面是最合适的老师。
性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能简单地告诉孩子这是大人的想法,只用生殖器教育暂时敷衍性教育,这过于简单了。男女的区别不只是器官,而是他们的人。男性怎样对待女性,或女性应该如何对待男性,应作为人与人的关系领会,不应作为性器的关系领会。有关性器官的知识教育应和结婚结合在一起。
只有把男性和女性的关系看作人与人的关系来理解和领会,性的问题才能从动物性中解救出来。也就是说,不把性的问题归结为动物本性,而属于社会人的问题。男、女应如何互相对待,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家里父母之间的生活方式,学校老师对待异性学生的方式都是对孩子的性教育。
父亲对母亲像暴君一样,母亲仿佛是父亲的奴仆,男老师对女教师或女学生粗暴等现象,使孩子们认为性是讨厌的事情。在这种气氛中,"性器教育"和"性教育"是一回事。并不是女孩子到了6 年级,才开始进行性教育,其实性教育从孩子开始认人以来便天天在家里进行,在学校即使1 年级学生也开始了。
艾滋病传入日本之后,性教育变成了性器教育。对小学生进行所谓预防艾滋病的教育,只不过是传授一些诸如婚前应避免性行为、婚后要检点性行为之类的空洞原则。把艾滋病的预防教育,仅仅视为避孕套的使用法,是不正常性行为的泛滥、性道德沦丧的国度所采取的教育方式。
如果想通过书本进行性教育,那么选择那些把性当成人生的一部分的文学作品比性教育的专业书更好。作为深刻揭示人生的文学,必然触及到性的问题。性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为使孩子了解性,让懂文学的孩子看文学作品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不能说什么文学书都可以。司汤达的《红与黑》、莫泊桑的《女性的一生》,对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但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和托尔斯泰的《少年时代》,则是孩子所能理解和接受的。
有些年仅10 多岁的瘦弱女孩子,刚来月经没几年就停经了,其原因主要是患有"神经性厌食症",因为认为自己太胖了,而感到不安,于是或减少饮食,或一吃饭就吐,或吃泻药。看惯了电视里出现的身段苗条的女演员、歌唱家,为了能穿得上流行款式的时装,而产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减肥的强迫感。对母亲哕嗦教育的反感,是成为厌恶中年女性体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