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发挥孩子的创造性不要在天分上给予不平等待遇

上幼儿园

2011年03月22日

一过5 岁,孩子们的智力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也就更积极地协助老师工作。

教师认真上课,孩子能够记住,并且能把学习内容复述出来。教师因为迷恋这种教育成果,就更在"小学化"的课堂讲课上下功夫。而且幼儿园、保育园,只有教室有像样的设备,所以上课好象是理所当然的事。许多幼儿园、保育园在狭小的房间里看护众多的孩子,所以,为了使室内保持安静,常常以"集中保育"之名而组织上课。

由于上述外部因素,现在幼儿园或保育园内5~6 岁孩子的保育,多是模仿小学的课堂教育进行,并称之为"课程系统化"。其实这是无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特点,而把成人的教学计划单方面强加给孩子。

5~6 岁这一年龄阶段,是自由游戏的高峰期。由于孩子们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表现手法日趋多样,互助关系日益加深,所以游戏生活也就更加充实。人的一生之中,恐怕再也没有哪个阶段比这时对游戏更专注、更倾心的了。

有人认为应把入学年龄提前1 年,但笔者认为应该把这1 年作为孩子属于自己的生活奉还他们,使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创造"所带来的欢喜和快乐。何况在游戏中,还可以让孩子掌握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做人的美德。只是由于幼儿园或保育园狭小,不便于进行开发创造性的游戏,所以就以上课为主,其结果才产生了上学年龄提前的说法。为了保证孩子们有快乐童年,为了让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游戏,就要扩建幼儿园和保育园,还要备齐各种游戏器具。可惜孩子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马路和空地玩耍了,从孩子们那里夺走游戏空间的成人们,应该意识到这是"犯罪"。

说是为入学准备,而教孩子读、写、算,这样浪费1 年时间实在可惜。入小学前1 年,不要把知识作为任务来灌输,它应该作为游戏的副产品,让孩子自然而然地掌握。指导孩子创造游戏式的生活,让孩子在游戏生活中自然而然掌握知识和技能,像写即兴诗一样,有感而发,这是教师的指导艺术的体现。既然孩子的游戏是创造,那么教师对游戏的指导也是创造,往往越是没有创造性才能的教师,越是喜好系统化的课堂教学。

游戏因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而变得更加快乐,因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多彩。为了使游戏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就必须让孩子走进大自然,亲身观察和体验。为了对讲故事、绘画、泥塑等活动技术性的指导,课堂讲授也是必要的。

但是5~6 岁的孩子,上课最好每天只进行1 次,每次30 分钟左右。如果孩子不感到疲劳,每天两次亦可。

如果1 个班配置2 名教师,班级人数为25 名左右,上课可以划分小组进行上课,也可以在自由活动中进行。随机由上课自然地转人游戏或游戏自然地转入上课,这样往往能更好地发挥孩子们的创造性。

把在观察自然时捕捉的昆虫送进在沙堆上建好的动物园;连续听几天童话后再扮演童话中的主人公;在采集石子、跳绳中学会数数等等,这些活动效果都很好。为了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性,不要给孩子套上"5 岁孩子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的框框。教师对于"表现很好"的孩子,即有能力的孩子,不要限定他的发展空间,要力争让他得到更大发展。

有的不善于爬高的孩子却喜欢童话,不知不觉就会认字了。那么,可以让他在园内的图书馆读书。同样,让有绘画能力的孩子独自去画画。但是,不应该把这样的孩子看作是"天才",或者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或者向其他班级的老师炫耀。如果对其他孩子家长讲了,就会引起家长进行"天才竞争",就会扰乱教育工作。

不仅绘画、识字是天分,在园内庭院奔跑、跳绳、帮小朋友赢球等都是天分。

只要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孩子享受到创造的快乐,什么样的天分都可以。不应该在天分上给予不平等待遇。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就挖苦孩子。有的孩子跳绳不行,但却喜欢音乐,能分辨曲调,喜欢弹琴,对于这样的孩子,可以根据他的爱好培养自信。

无视孩子的天分,花好几个月时间训练孩子做团体操之类的统一动作,然后表演给领导看,这种做法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本来保育就是教育,官僚式的由上而下的命令,只能让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萎缩"。

+1

来源: 作者:liqin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