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婷婷来上美术课。她没有交规定的作业,而是交了一本自制的小书。妈妈解释说:"让她画老师课堂教的她不肯,不让她来上课她又不干。一天到晚尽画这些东西。"
我猜想婷婷没有完成规定的作业,心里准有些不好意思。但她的的确确没偷懒,你瞧,这书有十好几页,每页上都画了不少的小动物。那些动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得还很突出呢。她之所以没画我规定的作业,一定是觉得这样画更有意思,我应该肯定她的做法。于是,我拿起笔在封底上批了"特好"的字样发还给了她。
可下课后,婷婷又把那本自制的小书郑重地交还给了我:"这是送给您的。"我发现她那大眼睛里充满了期待。
"她为什么要把这画册送给我?"我揣摩着婷婷送书的目的,又仔细地阅读了婷婷的书。
这的确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画册的题目叫《小鸡的语文书》,内容说的是小动物们刚上小学时的生活,表达了一个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对学校生活的新鲜感受。这里面还真是有很多的内容呢。
看来,婷婷把书送还给我是想更多地跟我进行交流吧。
我叫来婷婷和她一起阅读这本书,读后又一起谈论这本书:"我看出来了,你觉得上学真好!是吗?"婷婷满脸开心,连连点头。我明白,孩子在通过这本书的绘制表达着自己的情感。,这是孩子不能用其他任何方式表达的。我知道,婷婷是因为我读懂了她的画而高兴,她以后会更爱上学。
我进一步一点一点地肯定婷婷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
"你把平常看到的事情都记在脑子里了。你的眼睛真尖,小脑袋里可真能装东西!"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第11页,那上面描绘的是放学时的情景:
谁家的妈妈接谁家的孩子,他们还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
兔妈妈在表扬小兔作业得了优,母子俩都笑了;
熊妈妈已经蹬着三轮车要拉小熊回家了;
而小鸡母子刚要上车,碰到了小鸭,他们正在打招呼。
多生动、多有生活情趣呀!我还大大表扬了婷婷的表现能力。
"全书18页,那么多的内容,一气呵成,线条流畅,几乎没有一点修改的痕迹。你肚子里可真有货啊!"
"谁说婷婷不画老师教的,这些小动物的特征画得多好呀!原来,我平时讲的,你都记在心里了。"我指给她妈妈看,书中画了很多种动物,这些动物造型虽很简单,却能让人一眼就认得出来。
婷婷的画简繁有序,虽然画得都很简单,却没忘记画有标志意义的东西。比如:小鸡要上学,安全小黄帽和书包没忘了画。教室的桌子没画腿,小动物都没有椅子坐。而她却画了各式各样的铅笔盒,使人很容易看出那是在教室。在第16页中,一条横线和一条折线可能表现不出什么来,而画上麦克风,舞台就显而易见了。
我想无论她是不是有意识这样做的,都应该加以强化:"你这个小机灵鬼,真会巧用功。可忘的,可丢的,你都不画了;不能忘的,不能丢的,你就都给画出来了。
"哇,这画像画,书像书。你的书还设计了封面和封底呀。婷婷简直可以做编辑了!"让人惊讶的是,一个才6岁的孩子对书籍装帧也有所注意。虽然,这次可能是个无意的模仿,我相信经我这一夸。以后该是有意识的创造了。
最后,婷婷兴奋地说:"老师,我以后还要再画几本书送给您。"
我想,我猜对了。婷婷送这本自制的书给我是在寻找知音。显然,对婷婷用了那么多的心血创作出来的作品,用简单的"特好"不能使孩子得到满足,孩子渴望得到进一步具体的肯定。
我又想:也许,我的表扬比她想到的还要多,这就是我要教给她的东西呀。我决定用婷婷的作品当范画,再给班里的孩子上一课。
我把婷婷的书做成折页,从黑板这头挂到了那头。还把其中的几页放大了好几倍也贴在黑板上。
"我们班里有一位小姑娘上小学了。她特别高兴,就用小动物当小学生编了一个上学的故事。她非常用心地把它画了出来了,现在我请大家来参观,一起分享她的快乐,”
我把给婷婷讲评的内容又讲给孩子们听了。然后,请每个孩子也画一个自编的故事。
这节课,孩子们上得特别投入,作业效果也格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