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易尿床防遗尿 预防措施训练大小便

1-3岁护理

2016年03月03日

“尿床”大家都听过,但很少人把孩子尿床当做一种病来看,“遗尿症”这个概念更是少有人知

东东今年6岁,读小学一年级,大概一周两次夜里尿床,妈妈想带他去医院,奶奶总是劝阻,说尿床不是病,等孙子长大就好了。因为尿床,东东在学校时常被其他孩子取笑,经常哭闹着说要回家。在寒假期间,东东尿床次数明显增多,几乎是一天一次,加上天气寒冷,孩子感冒了,家长这才急忙送他去医院。

轻度患儿可先行为训练

据市博爱医院小儿肾病风湿免疫专科副主任医师潘晓芬介绍,遗尿症俗称“尿床”, 通常指5岁以上的孩子在睡眠状态下不自主排尿一周2次及以上,且持续3个月以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遗尿症从婴儿期延续而来,从未有过6个月以上不尿床。

此外还有其他潜在疾病引起的遗尿,如糖尿病、尿崩症、癫痫、精神运动发育迟缓、脑炎等。继发性遗尿症指有过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又出现尿床,后者更要引起重视,它往往存在病理性因素,如神经系统疾病。冬天睡眠深,难以叫醒,再加上寒冷刺激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因此冬天比夏天孩子尿床次数会有所增多。

潘晓芬指出,遗尿症是一个相当系统的工程,目前还没有药物可以做到药到病除,要求医生、患者与亲属全面配合,结合药物治疗、生活管理、心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才能真正有效。并非所有儿童遗尿症患儿都需要服药治疗,如果是轻度患儿,可首先给予生活作息及饮食指导、唤醒训练和膀胱功能训练。

患儿易产生心理问题

潘晓芬表示,多数尿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军训、旅游等活动,患遗尿症的孩子易产生多疑胆怯心理,脾气固执,影响孩子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家长切忌打骂、嘲笑患儿,要多表扬、鼓励,树立患儿的信心。

大小便训练是基本措施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遗尿症的基本措施,训练时间最好是在孩子满1岁半以后。首先避免孩子白天过度劳累,晚上早点睡觉,睡前2~3小时尽量不要喝水,睡前排完尿再上床,入睡后3小时膀胱内便贮存一定的尿液,而此时正是睡眠最深沉的时候,孩子很难自己醒来,家长睡前叫醒孩子排尿一次,可避免尿床;鼓励孩子白天多饮水,晚饭不要过咸,晚餐后少吃酸甜的饮料及水果,以免引起口渴及渗透性利尿。同时,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并提醒孩子夜间起床排尿。最后,5岁以上的孩子仍有尿床的话,需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诊治。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