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爸爸妈妈们这样教育孩子 会更有效果

生活习惯

2015年11月17日

16987605_l1

爸爸妈妈们这样教育孩子 更有效果哦(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一、习惯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什么是习惯

关于习惯的定义:习惯是什么?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稳定的行为方式,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如陈鹤琴所说,“习惯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自然的不知不觉不假思索的行为。譬如走路,便是一种习惯的行为”。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刻意去做,这就是所谓的‘习惯成自然’。习惯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二)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习惯。

(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以后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因此要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适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应该从幼儿教育抓起,让孩子从细微的小事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1)幼儿时期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塑造孩子优良性格开端。

因为幼儿时期是孩子习惯、性格形成的启蒙阶段,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要学习,一切都在形成之中,他们的可塑性强,模仿性强,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父母要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从了解他的行为开始,理解孩子孩子的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幼儿时期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塑造孩子优良性格关键。

因为这个时期,孩子开始有一定认知能力、判断力、思维能力,在遇到问题的解决和对事物的观察的好奇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看法和大胆的想象。在这个时期,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这个时间段的行为表现,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和要求去管教他们。

(3)在孩子将要步入小学学习的时候,要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培养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研究探索的习惯,逐步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从小培养好孩子的良好习惯,对于孩子来讲,已经获得了人生成功的一半,对于家长来说也是教子有方最好回报。从细小的行为习惯做起,用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家庭教育对良好习惯形成的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连续性,权威性,感染性,及时性等特点,家长应充分利用以上家庭教育的优势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家长有较强的自信心,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始终抱有热切的期望,认为孩子将来一定有作为

(2)家长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

入学后,同学之间智力素质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龄前生活内容的丰富与否。明智的家长总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开阔眼界、多见世面。

(3)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三、四岁的孩子事事都想自己动手,家长能够鼓励孩子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4)有一套合理的能被孩子接受的家规。

合理的科学的家规,对约束孩子的行为,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5)家长是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也是孩子入学后学习方面的得力助手。

(6)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注意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

(7)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个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生活、学习环境,在“孟母三迁”的故事里已讲得十分清楚明白。作为一个孩子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该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呢?第一,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大家都知道习惯的重要,习惯可以形成一种性格、可以指导一些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一个人的命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让人终身受益第二,顺势而为,注重引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及兴趣,这些兴趣与爱好就是潜在的能量和动力,但需要我们去关注、去发现、去激励,才能激发最大的潜能。第三,融于生活,贵在实践,一个孩子不管怎样,终将走上社会,面对现实,而孩提时期的一切学习,也都为之服务,所以要注重实践,把教育融于生活,让她们在磨炼中成长。

三、促进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家庭教育方法

1、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训要从小开始,从家庭开始,在促使孩子养成好的行为方面,家长可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第一,有利的环境。第二,耐心的引导。第三,及时的称赞。第四,良好的示范。第五,坚决的态度。第六,默契的合作。下面具体说明生活、行为、思维、学习等习惯的培养。

(1)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

合理的安排幼儿的吃、玩、睡、卫生、排便等主要生活内容的顺序并规定出具体的时间,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使孩子习惯于有秩序有规律的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长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3~7岁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时间分配:饮食次数-4次,间隔时间4小时,活动时间5~6小时,昼间睡眠2~2.5小时,夜间睡眠12~12.5小时。

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孩子放到床上能自己入睡的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孩子按时入睡的习惯。到了睡觉时间,要给他创造一个睡眠环境,如保持室内光线柔和舒适安静,不要大声吵闹,睡前不要过分逗弄孩子,不要让他太兴奋,也不要讲惊险恐怖的故事,上床前让孩子解好小便。如果孩子一时睡不着,不要吓唬他。否则,会使孩子睡不好。再则,要培养孩子按时起床的习惯。如果孩子晚上睡得早,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早晨是容易被唤醒的。所以一旦孩子有了规则的睡眠习惯,就要保持这种习惯不要轻易变动。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可减少一些皮肤病,寄生虫病,胃肠道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孩子只要能够着自来水管时,应在大人的照看下,让他在自来水管下自己将脸、耳后、颈部、手腕等处洗干净。要让孩子养成早晚洗手洗脸,外出回家、吃东西前均洗手的习惯。要教育孩子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弄脏手、脸后随时洗净。孩子两岁时,开始用凉开水漱口,三至四岁时让其饭后漱口,开始学刷牙,早晚各一次。一定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式。大多数孩子都比较喜欢洗澡,孩子不习惯时,可先让其拍水,待熟悉后再下水。夏天应天天洗澡、换衣,其他季节也应定期洗澡、洗头,勤换内衣裤。要给孩子勤理发,勤剪指(趾)甲。孩子的头发以整洁、大方为宜。总之,如果家长应勤督促多指导,多用语言鼓励孩子,一定会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一,定时定量定点吃饭。第二,教育孩子不要偏食。第三,让孩子自己吃饭。第四,慎选零食和饮料。对于各类零食,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 一是零食确实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和高兴,调整孩子的味觉感受,二则现在的零食越来越丰富,精美,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以作为辅助食物,适时适量地给孩子吃一点是可以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要在饭前吃,更不能饭不吃,零食补。

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习惯。

第一,引导孩子形成自理的意识,家长一方面要改变自身对孩子包办代替过多过细做法,扭转孩子的依赖心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和强化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第二,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好的习惯与较强的时间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的同时,必须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提高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最后,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要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家长本身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以,家长应在平时要注意以好的言行影响孩子,为孩子创造一个井有序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做好。这样,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中,学到家长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优良品质和好的习惯。

(2)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从生活习惯入手,培养孩子主动、及时学习的习惯。

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的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用着它的利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例如,要让孩子按时起床、睡觉。孩子一旦有了规律的作息习惯,不仅对身体发育有利,更有利于使孩子形成不磨蹭、珍惜时间的观念。要让孩子回家后先完成作业再玩,并与孩子就当天学校学习内容或参与活动进行交流,这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注,也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孩子注意的稳定性,使孩子养成专心学习的习惯。

心理学指出,注意的稳定性是人的心理活动以同样的强度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征。能够长时间地将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是良好学习习惯品质的表现,是学习高效率的保证。而人的注意又是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不变的,有研究表明,7~10岁的孩子每次注意稳定约20分钟,所以要抓住孩子这注意力集中的20分钟,使孩子有效地学习。孩子有了专心学习或做事的习惯,会为他以后更高层次、更深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保护孩子好奇心,满足求知欲。

从孩子实际出发,用循循善诱的方法鼓励引导孩子,并逐步提高要求。

培养孩子努力的习惯,培养敏捷的头脑反应,必须激发热情。

(3)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应主要培养:文明礼貌的习惯,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习惯,遵守纪律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不欺弱凌小的习惯等

培养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考虑每一件事,只有帮助他们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愿望,才能更好地接纳他人,与同伴友好相处。由于他们只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会想到别人的渴望或痛苦的心情,这必然导致独享、自私行为的发生。如何让孩子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这需要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第一,树立榜样;第二,培养与人分享的动机;第三,积极创造与人共享的机会,为孩子营造模仿的时机,创造分享的机会。

培养自立的行为习惯。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儿童期是人生独立生活的时期。”儿童之间本来就拥有一个独立的小世界,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让儿童尽早学会自我服务,通过独立协商解决冲突,并参与合作,才会被这个世界所容纳。第一,鼓励孩子“自己来”。第二,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第三,教育孩子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培养乐于助人的习惯。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其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习惯,这对于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增进其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益处。第一,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第二,做孩子玩伴,在共同生活中让学会关心人、同情人、帮助人。第三,教给孩子一些助人的行为和话语。

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第一,不要随便打断孩子的活动。第二,不要同时给孩子委派几件事情。第三,父母适时地做些指导。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

主要包括礼貌待人、尊重他人、平等地与他人交往,这些好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这也是未来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关键环节。要让孩子在祥和的人际环境下大胆地与人交往,成人要积极鼓励孩子,为孩子创造机会和条件。

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4) 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增强孩子们坚定不移的信心,做好准备工作,对科学有保守的态度,理解知识是循序渐进的,让孩子掌握一些思维规律

必须从小培养幼儿愿意接触、了解新鲜事物,善于观察、勤于动脑,遇到问题能不耻下问;能运用观察、分类、测量、假设、实验、试误、思考、表达、交流等技能解决现实问题;能意识自己的思维过程,并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一些思维框架去思考;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追求真理、反对迷信、实事求是等良好的思维习惯。

2、纠正不良习惯

(1) 及早发现

对不良习惯的发现,源于对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思维活动细致入微的观察,家长要时刻保持警觉,处处留意幼儿言行,千万不能因事小而忽视,以致使小错演变成为痼疾。“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幼儿。特别是当走向社会后,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2) 后果警示

幼儿不良习惯的形成,究其原因,不外是幼儿自身和教育者两个方面。在幼儿方面,由于不知何为对错,加之自制力差,可能在不自觉中放任自己,随心所欲而形成不良习惯;在教育者方面,对幼儿的溺爱,观察不细,约束不严等往往是主要原因。所以,当发现幼儿有不良习惯时,应及时向其警示或引导其切身感受不良习惯带来的后果,使其痛知其害,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

(3) 做好家园联系

加强家庭和幼儿园的联系沟通,及时交流幼儿在家和在园的思想、行为和表现,采取配合措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纠正,更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三、结论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的命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担任好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角色,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健康发展的路是漫长的,但“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教育”,家长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善于捕捉、利用好一切教育良机,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孩子进行教育,回报你的将是一份欣喜。“玉不琢,不成器”,良好习惯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个长期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各位家长持久努力。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