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独生子女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似的,作业不好好做,家里什么事儿都不操心,对父母的感情也挺淡漠。责任感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具备一定的责任感,人才能自觉、勤奋地学习、工作,做各种有益的事情,掌握各种技能,孩子必须从小培养责任感,长大后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能照顾家庭,完成本职工作,尽自己的义务,进而成为优秀的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独生子女责任感缺乏成普遍现象
一位家长感慨道,现在都一个孩儿,惯得不行了,使得他们都不知道疼人,凡事只顾自己。该家长回忆说,从前,我们多数家庭是多子女的家庭,生活水平不高,父母对孩子的宠爱比现在要轻得多,孩子的责任感可能在兄弟姐妹之间的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得到体现,例如,“让着小弟弟、小妹妹”,“哥哥、姐姐要多干活,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等等。每个人都要担任一定的角色,长幼有序,每个人的责任、义务都不同,责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而现在,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有一个“宝”,宠爱有加。独生子女性情冷漠,责任感缺乏已成为普遍现象。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陈女士说,“记得儿子小学一年级时很爱坐儿童乐园的转椅、宇宙飞船等,每次我都带他买一次票坐一次。后来有一次,经一位儿童教育学家的指点,出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我一下子买了许多票,都交给他保管,我只负责带他到入口处。结果,他坐完转椅后却找不到其余的票了。”
陈女士说,她至今仍忘不了孩子看着她时的那种期冀的眼神。“如果重新买票也不过几元钱的事,而且孩子会很高兴,但是为了让他学会承担责任,我没有去买票,而是故作轻松地说‘找不到就不坐了,妈妈今天没带那么多钱,记得下次要把票放好啊’。”陈女士说,这次经历对培养当时只有6岁孩子的责任心作用不小。此后,无论交给他什么东西保管,他都会很认真,也很少丢三落四。
借助榜样的力量 引导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初三政治老师贺颖表示,家长可以借助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引导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看影片《背起爸爸去上学》,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让孩子体会到作为学生和为人子女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外,家长也可以为孩子提供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出色完成自身责任的先进人物事迹,例如,航天英雄杨利伟、水稻专家袁隆平等等,跟孩子一起讨论: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受到嘉奖或褒扬。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后,家长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问题,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引导孩子在了解他人责任的基础上,更加明确自身的责任。
跟孩子共同参与 为完成家庭目标做贡献
贺颖老师认为,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学生完成其相应任务的意识。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逃避学习任务,拒绝参加集体劳动,归根结底就是缺乏责任意识。
在七年级上学期《创建新集体》一课中,她组织了一个“班徽设计我做主”的活动。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班徽,并且每组派代表讲述班徽的寓意。经过认真讨论,创意想法一致,用具准备齐全,组员分工明确的小组设计的速度快,成果质量高;没有核心创意,工具不齐全,分工不明确的小组,设计速度比较慢,而且成果质量不高。小结时,同学们都谈到了组内成员的分工以及完成各自任务的情况是设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学生在活动中真切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学校教科研主任唐怡在班级里实施值日班长制度。全班同学轮流当值日班长,每天一人主持班级工作,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每天,值日班长都要细心观察班级的好的方面和不足的表现,写值日班长日记,第二天早上,在班级里宣读。“由于大家一点点都体会到管理班级的不易,也更加注意约束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唐老师说,大家的责任信普遍增强。
唐怡老师和贺颖老师均表示,老师们在校的这些做法,家长们也可以“借鉴”,比如,跟孩子平等对话,不定期设定一个家庭主题或任务目标,父母和孩子共同为主题或目标努力和做贡献。也可以轮流“当家”,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使其也切实感受到持家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