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教育 那些不靠谱的激励方式

生活习惯

2013年12月16日

 

某小学学生表现好可领取“作业免做券”,掀起了一场关于激励教育的话题。“考好奖钱”等错误激励方式自然是抨击对象,“快叫阿姨,阿姨待会儿给你买糖吃!”“需要零花钱的话,给我做家务吧!”等难被发现的错误激励方式其实危害更大!究竟怎样的激励方式才靠谱?

表现好可领取“作业免做券”

江苏镇江一论坛网友爆料,江苏镇江新区实验小学给学生发放“作业免做券”,引发诸多网友关注。 学校老师介绍,“作业免做券”由该校制作发放,已实施两年多,初衷是调动孩子学习主动性。免做券目前主要用于英语作业的免抄写。每天课前5分钟的单词默写全对5次就能领一张免做券,可免去一次旧课文单词抄写,新学内容则不能使用。此外,学习有进步、帮助落后生等都可以酌情领取“作业免做券”。

这种方法受到很多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尹建莉认为,比起以前的一刀切方式,这种因材施教,激励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帮孩子节约时间的鼓励教学法值得肯定。但是,往往细节决定成败,这种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学生的攀比心,还需要老师实事求是地将注意力放在调动孩子积极性上,而不是惩罚和刺激那些学习不那么好的孩子。

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能有“作业免做券”这样相对人性化的激励方式,实在难得。但是放眼望去,太多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正确激励孩子,下列几种错误的激励方法,你中枪了吗?

错误激励1

家长中枪率 ★★★★☆

杀伤力 ★★★★

“需要零花钱的话,给我做家务吧!”

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渗入,这种“支付报酬”的鼓励形式越来越盛行。妈妈们抱着教会孩子“要回报就要有付出”“尽早体验社会”的理念,试图为孩子搭建一个公平交易平台。殊不知,这种激励模式可能和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要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

“家”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场所,它不是市场。家人的凝结剂和润滑剂是“感情”而非别的,这是家庭生活中的必须品和奢侈品。我并不赞成孩子干家务就给钱,因为将会把亲情关系降低到商业关系,把亲人间的互助处理成利益交换。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且会削弱儿女和父母的感情。这种方式还会传达出“家务活是不好的,是很累的”的信息,因此你做了家务,妈妈才需要用钱来补偿你。这反而会削减孩子对家务本身的热情,阻止孩子去体会洗碗、扫地本身的快乐,还容易培养唯利是图的心理。孩子身上一切应该培养的好品格都不可以用钱去购买,凡能用钱买到的,都不叫教育,都是暂时的成果,无法内化为孩子自己的品格和习惯。

并不是完全要屏蔽这种方式,只是在操作上,妈妈们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定期给孩子零花钱,只有当孩子有额外需要的时候,才可选择用干家务换报酬的方法。

●在平时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尽量多地让他体会做事本身的快乐,比如洗碗时水流过手心的感觉,比如碗由脏变干净的感觉。

●在他做得好的细节处多一些称赞和鼓励,甚至单纯称赞他做事情的本身。孩子热爱做事情,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

 

错误激励2

家长中枪率 ★★★★★

杀伤力 ★★★★☆

“快叫阿姨,阿姨待会儿给你买冰激凌吃。”

每次小朋友见到陌生人的时候,耳边总会出现这样的声音。看似鼓励孩子讲礼貌,培养他热情待人,可是这样的激励传递给孩子怎样的信息呢?

这不是激励,是贿赂

这本身并不是个奖励或者激励的行为,更像是在贿赂小孩。可以问问自己,你是想培养孩子讲礼貌、尊重他人的品格,还是想培养他学会巴结大人的习惯呢?当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打招呼,他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我本不用跟阿姨打招呼,但是她如果给我买冰激凌吃的话,可以叫她一声。

想要孩子尊重别人,首先要尊重孩子。他想打招呼就打招呼,不想就让孩子去吧。家长总是有一些标签式的定义,似乎叫阿姨就是讲礼貌,不叫就不是。这种讲礼貌更多的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其实孩子长大后是不是尊重别人,跟他小时候叫人甜不甜一点关系都没有。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用一些手段贿赂他,这本身就对孩子很不礼貌了。

错误激励3

家长中枪率 ★★☆

杀伤力 ★★★★★

“不爱学习?你考到前三名,我奖你零花钱。”

相信这种声音对那些现在初为父母的人非常熟悉吧,虽然我们对此不甚喜欢,却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去鼓励孩子,因此这种曾经不屑的方式现在又变相地用在了我们的孩子身上。“你好好完成任务,老师会给你朵大红花的!”“你好好完成暑假作业,回头给你买新书包”。

想培养孩子唯利是图,就这么做吧

这种方式看似和“作业免做券”相似,都是通过奖励,激励孩子努力,实质却可能有很大差别。“作业免做券”是将奖励落在了学习本身,做作业目的就在于学会知识,既然孩子已经学会了,自然可以免去做作业。与其说这是一种奖励,不如说是回归目的,而不是舍本逐末。

而学习好了就奖励物质的方式无疑是将孩子的努力学习物质化了。学习的目的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快乐,不再是自我提升的满足,而是获得物质奖励的手段。这种方式即便使孩子学习进步了,但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对物质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思维模式。

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只是呵护好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你相信孩子会学习好,已经是在激励孩子。很多时候,不作为反而是最好的行动,尤其是对于大家都过于重视的学习,其实孩子考好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奖励,没表现好,表示理解也已经够了。

 

错误激励4

家长中枪率 ★★★

杀伤力 ★★☆

“想吃糖的话,你不吵不闹,半个小时之后给你。”

很多父母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调查:实验者给一群小孩每人一个棉花糖,对他们说,如果谁能等到半小时后再吃,就可以再获得一个。最后有一部分小孩当时就吃掉了,还有一部分小孩能强忍着馋,吃到了两个棉花糖。根据跟踪调查发现,后一部分小孩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方面都更为成功。科学家这种行为称为“延迟满足”。很多家长会通过某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培养不出“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种优秀品质,但是它并不是通过无数次“延迟满足”的行为去培养的。重复某种行为和强化这种能力并不是对应关系。这种将孩子想要的东西故意推迟给他的行为,除了激起他对这个东西的迷恋之外,并不能提升“延迟满足”的能力。我相信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他们在平时能够获得足够的满足感,并对别人许下的承诺有足够信心,因为只有内心有足够多的满足感和对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能抵御当下的诱惑。

对孩子的教育,很多都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人力能控制的很少,甚至很多时候不破坏就是培养。如果一定要给孩子提供指导,不如从自身做起,自己是否能在饮食方面做到为了健康放弃眼下甜食的诱惑,是否能将困难的事情提前完成,做到不拖延,是否能不急于求成。孩子的感知力非常强大,不用担心你这样的行为影响不到他。

Tips 另类激励法

惩罚孩子不让她写作业

“当你把某种东西列为奖品时,这会让孩子自动将它默认为值得追求和热爱的东西。”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尹建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儿圆圆有一次写作业不认真,爸爸生气地把那页作业撕了,要她重写,圆圆不服气,跟爸爸吵起来。妈妈和颜悦色地对她说:“学习是件好事,看来你不想学习,所以我想取消你写作业的权利,以后不许你再写作业了!”动手去收她的作业本。圆圆看妈妈是认真的,一下慌了神。她急得要把作业本抢回来。妈妈说:“你把字写成那个样子,那么不认真,就该剥夺你写作业的资格,别写了。”圆圆急得要哭,她一边试图抢回作业本,一边说“我要好好写,给我!” 妈妈坐下问:“你是不是觉得好好写作业是件不好的事,写得差些才好?”圆圆回答说不是,说好好写才好。妈妈又问她:“是不是好好写作业就非常累,不好好写就很轻松?”她摇摇头说不是。当圆圆终于拿到作业本时,她显得分外珍惜重新得到的机会。这样的处理方式,成功告知了孩子写作业是件应该珍惜的事,是件有价值的事情。相反,如果采用惩罚的方式,则孩子感觉到作业是刑具,是可憎的东西,她虽然会服从,但不会对写作业产生好感。这样就会走到教育目的的反面。

孩子贪吃糖?将信任奖励给他

“美好的教育往往很简单的。”

关于孩子贪吃糖,尹建莉分享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4岁孩子的妈妈,发现孩子特别爱吃糖。妈妈跟孩子讲道理,告诉他吃糖对身体不好,并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颗。但是她发现把糖盒放在桌上,小孩根本忍不住,于是将糖盒藏到柜子里。而后妈妈惊奇地发现孩子会自己去“偷”糖吃。失望、恼怒一下进入到妈妈心里。但是这位妈妈知道,肯定是方法出错了,孩子糖没少吃,自制力没形成,还养成了说谎的毛病。于是妈妈来求助尹建莉。

回家后,妈妈并没有指出孩子偷拿糖这件事,而是将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对不起,宝贝,我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要不这样吧,我把糖盒给你自己保管,但是妈妈还是希望你不要多吃,咱们还是按约定,每天两块糖,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好不好?”宝贝点头。妈妈说:“来,我们一起来数数,还剩下多少糖,我就知道什么时候再给你买。”从那以后,宝贝真的没有再多吃糖。

小孩其实特别懂事,他会非常珍惜你对他的信任。这个妈妈也做得特别好,真的信任他,放开手让他去管理自己的糖果。这种奖励信任的方式,将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其实美好的教育往往很简单。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