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三头六臂刀枪不入,他的手掌也有一点粗,牵着我学会了走路……”一档火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近来引起全国轰动。在这个亲子类节目愈来愈火爆的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讨论。
现实的口头禅:爸爸哪里去了?
朱先生刚在麻将桌上坐下,准备陪几个朋友耍几个小时,儿子突然来电话,忘记带家里钥匙了,于是他将头伸出窗外,对着楼下面的儿子将钥匙扔了下去,让儿子自己回家。然后电话老婆,简单交代一下自己的情况,这个晚上,他就属于朋友了。
像朱先生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在少数。“每天单位的事情都很多,忙到下班,同事和朋友要么邀约喝酒,要么邀约锻炼,反正到最后都没有时间在家里。”
吴先生虽然也在绵阳上班,离家也不远,但是陪孩子的时间并不多。儿子上幼儿园,他算是接过几回。每次去接孩子,觉得自己这当爸爸的还算不错——因为幼儿园门口,大量接孩子的都是爷爷奶奶辈的。
江先生、何先生家都在绵阳,他们一个在成都上班,一个在雅安上班,每周末回绵阳。按理,这是难得的陪孩子玩耍学习的时间,但每次回家,总有朋友邀约打牌。于是他们的周末时间显得更为宝贵,起码得分几个小时给朋友和牌桌,剩下跟孩子在一起亲密的时间几乎不会超过12个小时。
“爸爸哪里去了?”这句话对于周末才回家的小涵来说,就像问候爸爸最多的口头禅,一进门就是这样:探头探脑地看看,然后转身问妈妈。
“50%的孩子是爷爷奶奶在接送,有30%是妈妈接送,爸爸接的很少,不超过20%。”市实验幼儿园副园长张雪琴这样告诉记者。据记者不完全调查统计,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的接送大军里,几乎都是这个比例。
父亲教育缺位:安全感缺乏、不自信
“要是爸爸在就好了。”对于夫妻分居这样无奈的现实,家住解放街的张女士感触很深:几年前孩子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每到夜晚,孩子总是害怕,总是说:“要是我们家有个保镖就好了。”孩子显得安全感极度缺乏。
“有一次小区来了小偷,楼下居民纷纷讨论怎么抓小偷的事情。女儿回来就很紧张地跟我说,小偷会不会到我们家里来呢?”然后,女儿把每个窗户都检查了一遍,还给张女士一些防盗的建议。
“直到她爸爸调回绵阳上班,女儿再也没有那么谨小慎微的防范,再也不说我们家缺个保镖了。”张女士很欣慰,女儿很快在爸爸的陪同下,快乐健康地成长。
“父亲教育的缺位会让孩子不自信,缺少阳刚之气,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还可能影响智力。”绵阳某幼儿园副园长李红梅表示,本来就是女教师遍布的幼儿园,再看到父子关系并不密切的孩子成长,出现了很多让人担忧的状态:儿子们胆小不勇敢,女儿们黏人娇气;儿子们像女孩一样阴柔,女孩们可能像男孩子一样霸道。性别的明显角色意识完全不能体现。
“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父亲与孩子的亲密表现大多不是身心合一的,或者父亲还是传统的命令式的,大量存在粗放式、管理式的父亲教育。”一位资深教育者告诉记者,这跟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有的父亲即便看着孩子在做不好事情需要提醒时,也不会自己处理,而是告诉妻子,让妻子出面教育。
呼唤父亲归位:多点时间陪孩子
“接不接送倒是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而定,只是父亲的角色肯定是无法替代的。他没时间接送孩子,但是可以用另外的时间弥补啊。”小岛幼稚园副园长王莉认为,不能接送孩子说明这个时间孩子父亲可能确实难以抽身,这不代表孩子缺了父爱。但作为父亲,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用另外的时间来弥补。
“一般来说,父爱缺失的孩子可能有几种家庭状况:一种是父母离异,一种是父亲工作不在身边,还有一种是父母感情不好,父亲有意忽略子女。情况最糟的应该是后者。前面两者都可以弥补。”在王莉看来,父亲不在孩子身边,母亲更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崇拜父亲,让孩子知道一个男子汉应有的勇敢、坚强、胆大心细等特性,男孩子要注意性格的形成不要阴柔。对于那种没有责任心的父亲,这部分孩子长大后应该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其他亲属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才会阳光,才会爱人。”作为父亲,尤其要注意自己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要多陪孩子,了解孩子,帮助孩子了解社会、解决难题、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王莉认为,如今更多的父亲是八零后,读书多、学历不低,更多的爱会倾注在孩子身上。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父亲一样需要学习表达情感,学习热爱生活,和孩子一起成长。所有这些,都需要时间,更多的时间;需要陪伴,更多有耐心的陪伴。
父爱不能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