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节前,华东师大教授提出育儿要有刚有柔 “好心情”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社会热点

2023年05月31日

  图说:“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论坛昨晚举办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家庭应当是温暖的地方,然而,一旦涉及到原则问题,家长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昨晚,在“与孩子共成长——走向新时代的家庭教育”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刘良华提出,家庭教育要“刚柔并济”。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给孩子一份好心情,便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比如,有些孩子爱用哭和打滚的方式‘要挟’父母给自己买巧克力。这时候家长要做到‘不发脾气地刚’。”刘良华建议,家长要以“柔-刚-柔”的流程来和孩子对话。第一个环节是“柔”,建立情感链接,站在孩子这一边,告诉孩子“我能够理解你,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喜欢吃巧克力”。第二个环节是“刚”,告诉他“妈妈跟你有约定的,一天不能吃三块巧克力,你今天的量已经吃完了,所以哭也没用的。如果你认为哭和打滚可以改变妈妈的决定,那么你就哭就就打滚吧。”他认为,最好的惩罚就是自然后果惩罚,“你让他哭一个小时,他多半就会‘奄奄一息’了;滚了不到半小时,他就滚不动了。只要一两次,他就会知道用这样的方式来威胁家长是不管用的。”第三个环节则又回到了“柔”,当孩子不哭了,家长就要立即去安慰他。“心理学上反对‘哭声免疫法’,这会让孩子对世界感到绝望。”刘教授说,“孩子在手指缝里面看你的时候,你就该知道他需要获得安慰了。这时,家长不妨对孩子:‘过来,让妈妈抱一下。’”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的角色可以是领导者、教师、帮助者,而华东师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庞维国则建议,家长主要应该是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说,家长的陪伴是孩子的“主课”,不是什么“缺位”的问题,而是“课时量”够不够的问题。他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一位家长工作忙碌,孩子到了青春期,跟他“不亲了”。这位家长也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有心无力。对于这种情况,庞教授建议家长每周陪儿子到他最喜欢的店里吃一次冰淇淋,陪伴他至少一个小时。在论坛现场,庞教授的建议令当事家长深受启发。“在中国传统的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家长更多地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很多人在外面很辛苦,没空陪孩子,回去以后就是问孩子考得怎么样,好像很关心的样子,其实是在指挥孩子、控制孩子。”庞教授说,“他哪道题做对了或做错了,你管不了这么多。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退到这个舞台的边缘,把自主的空间留给孩子们。”

  在论坛上,刘良华教授还提出,家长要学会适度示弱:“好多孩子过得不好,是因为爸爸妈妈太强,压制了孩子。”刘教授建议家长,在要跟孩子吵架的时候,学会说三个字——“上厕所”。他说:“没有哪一个孩子笨到爸爸妈妈已经去上厕所了,他要守在门口等着他们出来后再接着跟自己吵架。你只要说‘上厕所’,那孩子就懂了,我的爸爸妈妈示弱了,你从厕所一出来,吵架就吵不成了。”刘教授引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的话,将父母爱孩子比作画家爱他的作品:“从来没有哪一个画家要求自己的画回过头来爱画家。但有一个方法就是,只要你示弱了,让你的孩子来帮助你,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把父母亲也当做他的一幅画。”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吴小同

+1

来源:新民晚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