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一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发帖称:“外国的鬼节也要过,还要带万圣节的服装和道具,我就呵呵了,是不是冬至也要带纸钱去幼儿园烧呀?”记者联系这位发帖家长得知,他的孩子在南京城东苜蓿园大街附近一家幼儿园上学,该园最近几年基本上逢节必过,除了国家法定假日外,中国传统的节日基本一个不落,随后记者又在南京几家商场探访发现,不少幼儿园家长带着孩子来买万圣节道具,都说是幼儿园布置的作业。一些家长表示不解:为啥幼儿园对学龄前孩子从小就进行如此“崇洋”的教育?每次节日一过,这些布置的道具就扔掉了,第二年再买,这不是明摆着折腾和浪费吗?(2016年10月25日 扬子晚报)
正如我们所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张扬孩子们的天性,达到快乐的教学。南京多所幼儿园也表示之所以比较重视过节,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比如端午节让孩子学做粽子,中秋节让孩子学做月饼,圣诞节让孩子与家长一道扮演圣诞老人,重阳节让孩子为爷爷奶奶捶捶背,就是让家长体会到和孩子一起动手体验的快乐,也加深孩子和亲人之间的感情。可见幼儿园的出发目的是好的,然而过分夸张的节日道具、节日形式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同时,幼儿园对外国节日的热衷程度也应该保持在一个较为合适的点。
在许多幼儿园夸张的节日形式中,大量的道具布置必不可少,但这些只能用于当时,过下一个节日便需更新道具,中国传统节日再加上国外节日,道具的更新速度之快不得不让购买道具的家长难以接受。不难想象,大量道具的运用让节日的形式及过程更为多彩,也的确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和认知;然而,在众人赞叹节日形式的精彩时,我们却忽略了家长的感受,忽略了中国传统美德里“节约”一词的分量。见识涨了,天性开发了,然而节约的精髓却被无形的践踏了。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充分说明孩子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一生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在幼儿时期就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那将会对他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所以,作为幼儿园,培养学生见识、开发学生天性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要过,节约过,简单过,让孩子感受节日文化的同时也感受到节约的内涵,这样更是完美。另外,在对待西方节日上,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看待这些洋节日,内涵应重于外在形式。在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莫让形式将他填充,请用内涵将其描绘。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