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让孩子愿意听、听得懂:三个改变,告别“无效沟通”

家园共育

2025年09月23日

  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件事说了无数遍,孩子好像根本没听见;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讲道理讲到口干舌燥,孩子却一脸茫然或抗拒。想和孩子顺畅沟通,关键在于我们怎么说。亲贝网小编建议大家试试下面三个改变,效果会大不一样。

  一、先连接情感,再纠正行为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他大脑负责理智的部分是无法工作的。这时讲任何道理他都听不进去。

  无效沟通:“不许哭!有什么好哭的!”(这会让孩子觉得被否定,情绪更糟。)

  有效沟通: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妈妈看到你非常生气/难过,是因为积木倒了吗?”

  这个简单的动作叫“共情”。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情绪水平会很快平复,这时你再和他讲道理或找解决办法,他才听得进去。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二、说简短、具体、孩子能听懂的话

  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限,冗长、抽象的语言会让他们困惑。

  无效沟通:“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一回家不要就把东西乱扔,你要养成好习惯,你看家里这么乱……”(信息太多,变成唠叨。)

  有效沟通:“宝宝,把鞋子放进鞋柜。”(指令清晰、具体、正面。)

  三、当孩子的“翻译官”和“镜子”

  有时候孩子不听话,是因为他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需要把背后的原因“翻译”给他听。

  场景:要求孩子下雨天穿雨鞋。

  无效沟通:“必须穿!听话!”(孩子感到被强迫。)

  有效沟通:“你看,外面地上有很多水坑。如果我们穿普通的鞋子,水会进去,脚会又湿又冷,很容易生病。穿上雨鞋,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踩水玩啦!”(解释因果,甚至把好处联系起来。)

  同时,多倾听。当孩子表达时,不要急于评判或打断。你可以像一面镜子一样,重复他的意思:“哦,你的意思是,你想再玩五分钟再回家,对吗?”这让孩子感到被尊重,更愿意和你合作。

  总结一下,三个核心改变:

  1. 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2. 简短、具体、一步到位。

  3. 做孩子的“解说员”:多解释“为什么”,多倾听“想什么”。

  沟通是双向的。当我们改变说话的方式,孩子接收到的就不再是命令和噪音,而是爱与指导。从今天起,试着把每一次沟通,都变成一次温暖的连接吧。

+1

来源:亲贝网 作者:亲贝小编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