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外购买各种药品回国正成为都市人的新流行,殊不知含糊不清的药品成分,可能给孩子埋下错误用药的风险。专业药师提醒,由于家长的药品知识不足,以及儿童药品本身的信息不充分、缺乏儿童药品专用剂型等问题,导致儿童用药安全依然成问题。
随着医药市场的逐步发展,家长们获取药物的便利性极大提升,不少家长圈流行着各种“国外药”“民间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药剂科主任陈敏玲称,这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儿童滥用药、错用药现象。
另一方面,儿童患病较轻时,家长往往凭经验给药,这也是儿童用药的潜在风险。“最常见的是儿童退热药,比如美林和泰诺林的使用不当。”儿童医学中心药师李晓蕾介绍,药品服用也各有规定,但很多家长相关知识是欠缺的。比如,大多数药要求用白开水送服,但儿童常用的顺尔宁颗粒则需要用米粉或牛奶送服。有的药不能碾碎服用,比如肠溶片。一般片剂通常用150至200毫升水送服即可,但一些特殊药物为避免它们对器官特别是肾脏的损伤,则要求服药后每日必须饮水2000毫升以上。还有的药在服用后需要少饮水甚至短时内不饮水,如氢氧化铝凝胶、硫糖铝、胶体果胶铋等保护胃黏膜的药,在服用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喝水,否则影响药效。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川贝止咳露等镇咳药服药后也不宜马上进水。
本届儿童健康节的“我‘药’健康———关注中国儿童用药安全”大型药师咨询活动,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打造“无哭声”医院的系列活动之一。谈及儿童用药时,药师也谈到,儿童用药不等同于“成人的缩小版”,我国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用药安全、儿童用药剂型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数据显示,我国0至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6%,儿科疾病约占所有疾病就诊人数的20%,但在我国市场上常用的3000多种药品中,儿童专用药所占不足3%。对没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的药品,临床上往往凭经验给药,很多专业药师直言,这种“毛估估”其实风险很大。
为使患儿尽可能准确地使用药品,儿童医学中心在国内最早实施住院患儿单剂量精确给药,是国内唯一设有24小时静脉药品全覆盖配置的医院。陈敏玲称,由于产品规格不全,常导致儿童有时需要将一片成人用片剂或一颗成人用胶囊分成1/4片、1/8片甚至更小剂量使用,而这项精细的工作连药品切割机都无法完成,全靠受到专业训练的药师们手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