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食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孩子们膳食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多数价格不菲,通常比普通食品贵了许多,为厂家商家赢得了不少利益。
为何冠以“儿童”二字的食品能如此受到“欢迎”?原因在于,这些食品常常标有 “零添加”“有机”“儿童专用”等字样,让消费者为了家中宝宝“更健康和更安全”,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买单。
不可否认,在这些“儿童”食品中,不乏为儿童精心研制的食品。但仍有一些不良厂商打着“儿童”的招牌,行不义之事。据国家质检总局对果冻产品的抽检结果显示,抽样合格率仅为78.1%。不合格果冻产品中,主要是甜味剂和防腐剂的指标超过国家标准。部分果冻生产企业在果冻中有意减少白砂糖的含量,代之以大量的甜蜜素,而过量食用甜蜜素和防腐剂对人体有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和安全专家介绍,很多儿童食品只是用多加点糖、多加点香精、包装上画点卡通人物,再放点小卡片、小玩具之类的手段来吸引孩子,或者炒作一些“无盐”“补充微量元素”“富含维生素”等概念来吸引家长。其实,这些食品对儿童健康的特别作用尚不明确。
去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对114份标示为“儿童营养食品”的产品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其中1/3食品没有添加额外的营养成分,1/3有营养成分但未能达到标签标示的指标。由此看来,售价昂贵、包装精美的“儿童食品”未必是更营养的,也未必是对儿童的健康最有益的。
据悉,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如奶粉)有国家标准外,目前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也就是说,即使包装上明确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为此,中消协还专门发出呼吁,认为政府应针对有关儿童食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这样工商、食药监、质监等监管部门才能及时实施完备、适当的市场监管。
全社会都高度重视儿童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推动形成有关儿童食品消费权益保护的社会共治机制,才能确保广大儿童安全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