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专用食品问题多谨慎使用

产品

2016年05月25日

 

六一眼看要到了,昨日合肥市消保委发布了儿童消费提示,建议家长远离打着“儿童专用食品”伪概念旗号销售的食品,实际上这些“专供”食品往往多添加剂、多糖、多盐、多油。

儿子爱吃“辣条”却不爱吃饭

消费者王先生最近发现儿子放学总喜欢在学校旁小商店买辣条,吃得津津有味。但回家吃饭时,儿子却食欲下降,时有不适。王先生仔细检查了平时儿子吃的辣条、鱼丸等食品包装袋,发现有的食品产地标识不清,有的连生产日期都没有标注。

消费支招:儿童专用食品是个伪概念

合肥市消保委提示,儿童食品要尽量选择正规的商场、超市购买,不要光顾地摊、流动商贩。同时,家长要注意对有单独消费能力的孩子给予正确的消费指导。

“购买儿童食品时不要相信过度的宣传,营养应该从一日三餐中获得,在没有特殊情况时无需过度滋补。”据合肥市消保委透露,目前,不少食品商家赚钱无底线,以“儿童专用食品”为概念高价出售。但一些所谓“儿童食品”一般却具有“四多”——多添加剂、多糖、多盐、多油,给孩子们健康成长带来隐患。虽然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中规定了三周岁以下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相关要求,但国家尚无所谓“儿童食品”相关标准,消费者对商家推出的此类促销要谨慎对待。

 

新T恤上身才一天孩子浑身痒

消费者王女士反映,近日在某服装店给五岁的儿子买了件T恤,穿上不到一天,儿子就嚷嚷身上很痒,王女士找出吊牌一看,上面除有品牌名称外,对成分等标识不清。王女士向商家要求退货,商场则以孩子已穿着为由拒绝。

消费支招:深色面料服装更易出问题

“从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抽检结果看,少数厂商为降低成本,制作儿童服装使用劣质面料,童装上残留的甲醛和重金属对儿童的危害较大。”合肥市消保委提醒说,购买童装,要注意“四看一闻”。

一看标签,吊牌上应有商标、厂名、厂址、商品名称、合格证、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二看成分标识,特别是婴幼儿服装,应首选纯棉织物;三看装饰物,有塑胶类、金属类、木制品等过多装饰物的儿童服装谨慎购买;四看色泽,深色面料产品染色牢度容易出问题,宝宝经常会用嘴去咬衣物,所以应尽量选择浅色、无印花或少印花的纺织品;一闻是注意辨别气味,拿起服装靠近鼻腔,如闻出有霉、汽油等怪味,请不要购买,以免这些过量的有毒有害化学成分对身体造成伤害。

 

彩纸“银粉”不停掉喷嚏连天

消费者杨先生在网络购物平台给女儿购买了一套文具套装,收货后发现外表光鲜的文具有刺鼻味道,而且彩纸上的“银粉”更是不停往下掉。杨先生的女儿看后十分喜爱,但使用过程中常打喷嚏、揉眼睛并引发身体不适,后证实文具为“罪魁祸首”。

消费提示:香气扑鼻的花哨文具不要选

“家长在给孩子挑选文具的时候不妨闻闻气味。”据合肥市消保委透露,比如选购修正液等文具,如闻到有较大刺鼻气味,则可能是苯、甲醛等含量高。同时应对“香味”文具要当心,尽量不要选择造型奇特、香气扑鼻的花哨文具,应选设计简单、材料天然的文具。

合肥市消保委同时提醒,部分笔类产品造型独特或带玩具功能,备受学生青睐。但其设计可能不符合学生用品国家标准要求,一旦被儿童吞咽,可能会导致儿童窒息。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不含咬、吮吸学习用具的习惯。此外,更不要贪图省事,在街边小店购买无厂名、厂址等“三无”产品。

 

蹦蹦床没护挡孩子撞上头没人管

消费者张女士带着三岁的儿子到某娱乐公司玩充气式蹦蹦床,由于该蹦蹦床没有设置护挡,小孩从蹦蹦床内摔出,撞到蹦蹦床外面的岩石导致头部受伤。经医院医生诊断,头部轻微受伤,医生建议做CT、拍片等检查,张女士与商家交涉,商家以家长看管不当为由不愿承担责任。

消费提示:进游乐园前先绕场一周查看

“商场、公园、广场等地方开设的儿童娱乐游乐场风靡一时,但少数游乐场因疏于管理或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合肥市消保委提醒,在带孩子进入游乐场前,应绕场一周,熟悉下周围环境,注意查看警示、提示标志内容,以便规避风险。一旦在游乐场所出现人身损害,应在第一时间与经营者取得联系,并可要求经营者派人陪同前往医院,双方协商后续医疗等事宜。为避免后期出现扯皮,家长应保留好消费及治疗的所有相关票据以及其他赔付费用的证明。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