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一种食品一旦穿上了“儿童专用”的马甲,价格就会“窜”上一大块。比如超市里的“儿童酱油”,160毫升装的售价竟高达28.8元。儿童酱油跟普通酱油在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方面没有太多区别,商家抓住家长为了孩子健康的心理,设了个敛财噱头。
见利忘义,见钱眼开,忽悠孩子和家长的商家比比皆是,像前几年那场“儿童补钙”闹剧。当时一项所谓的调查显示,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缺钙。一听孩子缺钙,当家长的个个心急如焚,忙不迭地给孩子补钙。一时,补钙药、补钙食品成为抢手货。而事实上,对许多孩子来说,根本就不需要补钙。更为关键的是,补钙过量可能增加肺、脑、肾、心血管、眼周围组织发生钙沉积,产生肾结石的潜在危险,会引起便秘、食欲不良、高钙尿症等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宝宝囟门过早闭合、限制大脑发育,骨骺提前愈合、影响生长发育等。
眼下正在整治的“五毛食品”,“五毛”比“补钙”的危害要大得多。“馋”住学生、“愁”坏家长、“难”倒老师的“五毛”小零食包装五颜六色,大多是“五毒俱全”,食品中过量的添加剂损害儿童的肝、肾功及中枢神经系统;盐含量过高,会加大儿童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等。试想一下,单纯朴实的孩子们被垃圾食品的廉价和色香所吸引,每天一至两袋的速度摄取黄曲霉素等毒素,这种舌尖的诱“祸”多么可怕。
这些年,人们对孩子的舌尖越来越担忧。数据显示,有200多种疾病通过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食品传播;2014年我国发生在学校的食源性疾病事件达128起,占所有发生场所的8.6%;我国有3000万肥胖儿童,许多疾病存在低龄化,像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毋庸置疑,孩子们已是食品安全问题的最大受害者。当市场的无良、公共的焦虑一起压在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再不下真功夫、动真格整治,就真的无药可救了。
“药”来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于10月1日起施行。被誉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除刑事与民事处罚双管齐下之外,还对转基因食品与网络交易食品安全问题做出有效控诉,让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商家承担连带责任。
然而,有关专家直言,新《食品安全法》,只有监管部门的落实,各企业的自觉遵守,才会管用,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前提,依法落实和执行是根本。由此而言,仅有“法”是不够的,如果日常监管不到位,什么样的“法“也形同虚设;如果商家没有了做人的基本良知,什么样的“红线”也挡不住没有底线的贪婪。食品行业最需道德的血液,如若借助新“法”出台,把道德文化建设提高一个层面,才能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氛围,才能扶正祛邪、惩恶扬善,杜绝舌尖上的诱“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