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报关于深圳市妇儿医院医生收钱开“灵药”的报道出街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妇儿医院通报,涉事医生金玲违规私卖药品已被停职,目前正接受卫生监督部门进一步调查。
医院:已暂停涉事医生职务
昨日上午,患者罗小姐再次前往妇儿医院协调,记者在医院宫颈科未见到医生金玲,值班护士也表示,未见金玲回来上班。
妇儿医院医务科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称,罗小姐遭遇的问题已引起院方高度重视,院领导多次召开会议核实相关情况,并形成初步的调查报告。该负责人称,医院实行“医”、“药”分离,医生只能向患者开药房具备的药品,不允许医生私自卖药。金玲的做法违反了医院管理规定,是一种过分且恶劣的行为,医院决定暂停其职务。
据该负责人介绍,停职只是院方的初步处理结果,目前,深圳市卫生监督局正在对涉事医生做进一步调查,等官方调查结果出炉后,医院或将采取新的处罚措施。
违规药物是否只有一盒?医生私自卖“药”背后,存不存在利益勾结?对于这些问题,该负责人透露,“医院反反复复多次找金玲谈话,要求其从实交代动机”,金玲坚称,“药物”是上任患者留下的,看到治疗效果不错,才会帮忙转卖。
该负责人称,当前,院方更加关心的是患者的健康,并积极与罗小姐及其家人沟通,愿意为罗小姐免费做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让患者的病情不至于恶化。
病患:私卖“灵药”疑有利益驱动
对院方调查出“卖剩药”的结果,患者家属一直保持怀疑。患者罗小姐的姐姐告诉记者,金玲作为一名医生肯定知道收现金卖“药”的风险,没有利益驱动会冒着风险去卖“药”?在她与金玲沟通过程中,金玲多次表示其电脑上存其他患者使用的记录,可见不是个案。“如果这种‘药’效果良好医院又没有,医生完全可以推荐患者在市场上买”。
根据药品收条上提到的“派特灵”销售地址,记者昨日前往深圳市南山区南新路苏豪名厦11楼F1调查。记者现场看到,房间内挂着派伊消毒产品咨询服务部的牌子,仅有两名穿着白大褂的女子在里面工作。一名女子告诉记者,派特灵是一种消毒剂,也就是大家日常熟悉的“消字号”产品,并未在医院销售,但在市场上药房里有卖。该女子称,他们工作的场所是“派特灵”的专营部,患者只有拿着病例才能购买,一盒“派特灵”售价1040元,全国统一价。
记者在罗小姐购买的药品包装上看到,“派特灵”生产企业的卫生许可是由北京市卫生局审批,但记者在北京市卫生局网站上查询,却未能查到审批的相关信息。通过网络搜索,记者发现一份“北京市卫生局关于2011年9月核发卫生许可情况的通报”。该通报显示,许可证号为“(京)卫消证字(2011)第0220”的生产企业是“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昌平分公司”,与涉事药品包装上的“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不一致。
■声音
医生执业应时刻保持警醒
“这种行为真是太恶劣了,到底是患者的健康重要,还是赚钱重要!”深圳市人大代表、罗湖区消委会主任杨剑昌最先接到罗小姐的投诉,并将情况反映给本报。杨剑昌告诉记者,医生私自卖药到底是偶发情况还是存在利益勾结,目前还不好说。但已经发生的情况至少能反映医院在管理上存在问题,个别医生的执业道德值得检讨。
杨剑昌认为,医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地方,应该始终坚持医院的公益性要高于营利性。医生如果总想着如何能挣更多钱,甚至不惜冒着违规的风险去赚钱,病患的利益如何能得到保障呢?现在医患关系这么紧张,除了病患需要思考,每一个医生也都应该保持警醒。一个医生犯了错,无论你是故意或者是无意,都会给医务人员队伍带来负面影响,增加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感。
杨剑昌建议医院对此事进行彻查,看看到底有没有利益链条,毕竟国家没有批文的药物能从一个正规的三甲医院流出来,很不符合常理。杨剑昌说,当前,全社会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医院、医生而言,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就是恪守职业底线,为病患做好服务。
■链接
“派特灵”涉嫌虚假宣传曾被通报
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早在2011年2月份,在浙江省苍南县的卫生监督信息网上,就挂出了一条名为“派特灵”消毒产品虚假宣传药效,请市民朋友勿购”的公告。该公告称,“消字号”消毒产品不是药品,不具药物功效,不得以违法宣称药物功效为幌子来蒙骗消费者。但是,北京派特博恩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派特灵消毒产品却冒充药物,虚假宣称能够治疗尖锐湿疣、宫颈HPV(人类乳突病毒)感染等。该产品违反了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和《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等规定,为违法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