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照流行趋势变幻 看80年前如何拍

产品

2013年11月20日

七八十年前儿童照流行这么拍(图)

最近,微博上流行晒自己“不堪回首的儿童照”,照片的主人公大多是“80后”,他们儿时流行的儿童照风格,是穿上华丽的衣服,配上简单的室内布景,有些是“古装戏曲风”,有些是“流行歌星范”,一张张照片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流行风尚”,再配上孩子们稚嫩的脸庞,颇具喜感。如果说,这些照片让我们“不堪回首”,那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照,会让那一代人回忆起怎样的故事呢?

翻开老照片,很多人也许意识不到,这泛黄的纸面和不算清晰的画质,呈现的是七八十年前的“时尚”。两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儿童照片,让很多人惊异于天津旧景的“容颜”不变,也忆起了当年红极一时的著名影楼和只有在电影场景里才能看到的老式照相器材。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再次领略老照片的风采时,仍旧可以感觉到,当年老照相术给津城生活带来的别样精彩。

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七八十年前儿童照流行这么拍(图)

上世纪三十年代

“鼎章”照相馆正当红

对于天津市档案馆提供的儿童照,摄影专家韩富中推测,由于照片背景中出现了渤海大楼,由此推测这是拍摄于天津和平路一带的照片,依孩童“摩登”风格的着装推测,这些照片的拍摄时间应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提起那个年代的照相术,天津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几乎都能想到“鼎章”这个名字,韩富中也不例外。

据史料记载,“鼎章”照相馆是津城第一家照相馆,它的前身是1875年广东人黄国华开办的“恒昌”照相馆。光绪三十年(1904年),天津盐商王奎章买下“恒昌”,改名“鼎昌”。1912年由天津摄影师李鸿亭等接管,更名为“鼎章”。

在老一代摄影家的眼中,照相术和摄影艺术是全然不同的,与摄影艺术相比,照相术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据摄影协会的老会员陆宏慈介绍,照相术在天津起步很早,甚至早于北京。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见证了天津照相术的兴起、鼎盛乃至衰落。尽管当年的一些场地和器材早已不复存在,但作为曾经的照相术甚至照相业的一面旗帜,老照相馆的存在,仍旧在这位老人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据陆宏慈回忆,1945年,11岁的他曾在“鼎章”照相馆当学徒,而在当年的天津,但凡提及照相一事,家家户户都会想到“鼎章”。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富足的家庭最青睐“鼎章”的照相技术,而在那个时期,结婚照、全家福、儿童照已经开始盛行。并且,“鼎章”照相馆的位置恰恰位于和平路,参照照片中的渤海大楼,可以推测这两张旧时的儿童照,也有可能是“鼎章”的作品。

上世纪七十年代

照相仍是奢侈的事

相比于陆宏慈,韩富中算是“年青”一代的学徒。1976年,韩富中开始了在东风照相馆的学徒生活。提起“鼎章”,韩富中称,在自己的记忆中,这个老字号正式消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当时,“鼎章”已经并入中国照相馆,随着照相器材的不断更新换代,老照相术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新式的照相技术渐渐为人们所接受;人工着色和修版,成为了新一代市民的需求;用遮光布和竹竿控制光线和光源的老技术不复存在,注重人物表情和构图的技法开始盛行。

不过,韩富中仍旧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天津,仍旧不乏顶尖的照相师。在那个年代,作为学徒的他深切地感受到,在普通市民的眼中,照相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照相器材更是神秘而又高不可攀的事物。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照相定价为参照,拍摄诸如婚纱照或合影照这种组照,一般价格为20元一套,其中包括一张4寸单人全身照、一张同尺寸半身照、一张合影的6寸照片以及3张两寸的单人半身照片。说起定价,韩富中记得这类组照在当年的东风照相馆和中国照相馆都是25元一套,堪称最贵。普通人的工资水平不高,这些钱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不是随便就能消费得起的。因此,前来拍照的人要么生活水平很高,要么是为了纪念意义重大的事,可见照相在当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

二十一世纪

淳朴拍摄风格会再“受宠”

说起了时下盛行的婚纱影楼和摄影风格,韩富中有些感慨,在他看来,摄影器材一直在飞速更新,但摄影技术却出现了断档期。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虽然掀起了全民拍婚纱照的热潮,但在照相馆内部,却形成了模式化的照相流程,化妆、布景艺术开始对一组照片的拍摄产生极大的影响,拍摄技术反倒被忽视了。

在韩富中眼里,这一切意味着审美的变化,甚至也能被视为商业化对照相术的冲击。数码相机的普及,更是挤压了胶片机和照相技法的空间。但是,作为一个对照相术情有独钟的老摄影人,他认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照相术会被“优胜劣汰”掉,庞大的摄影爱好者尤其是胶片机爱好者的队伍仍在壮大,这与商业摄影消费群体的存在并不矛盾,新旧并存,只是流行与非流行的关系。

照相术在今日,更像是借助先进设备和后期制作来满足表面化甚至有些戏剧化的拍摄要求。作为摄影人,韩富中深切地体会到,当“千人一面”的时代抵达鼎盛时期时,或许人们会在“审美疲劳”中发觉,那些曾经工艺繁琐、成本偏高的老照片,至今仍保留着淳朴真实的特征,而端庄不做作的神情,或许在多年后又会重回时尚舞台,由“旧爱”再次转变成为人们的“新宠”。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