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恒天然密集公关欲加大牧场投资 高损失待赔偿

产品

2013年09月09日

 

一则“恒天然奶源无毒”的声明,使恒天然奶粉“受污”事件发生了180度大转弯。近日,新西兰乳品企业恒天然集团首席执行官史毕根思在北京表示,受疑似肉毒杆菌事件影响所进行的预防性召回工作已经结束。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随着恒天然产品相关检测报告的出炉,恒天然集团董事长约翰威尔逊和首席执行官史毕根思带领董事会成员已经于上周来华开展相关工作。

9月7日,史毕根思在北京表示,受疑似肉毒杆菌事件影响所进行的预防性召回工作已经结束,同时坦言恒天然经营业绩受到肉毒杆菌事件的影响,但未透露相关细节。

一位恒天然内部人士透露,恒天然高层在华的行程不仅仅在北京,而是分成几个团,分别到上海、成都等城市会见政府及客户方面的人士。

尽管恒天然高层已经访华,但目前并没有原料进口禁令解除以及对下游企业的赔偿等相关进展。

承认业绩受到影响

9月7日,史毕根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恒天然经营业绩受到了肉毒杆菌事件的影响,但未透露相关细节。他同时表示,相关重振措施已经在两周前启动,有信心做得更好。

据新西兰国内媒体预测,此次召回给恒天然造成1500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7342万元)的损失。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数字仅仅是直接损失,如果加上涉事乳企召回发生的产品损失以及风波带来的品牌影响和市场冲击,这个数字应该更大。

新西兰媒体8月28日报道,尽管恒天然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深陷泥潭,但公司的财务状况不降反升,这在官网上得到了确认。

至于恒天然高层此行在华的行程安排,公司公关联系人并未透露,仅表示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此事。按照此前公司披露的信息,恒天然高层来华将与员工和相关方面会面,力求消除各方面对浓缩乳清蛋白事件可能存在的顾虑。

“现在高层已经分成了几个团,大家分头行动。”前述内部人士表示,“而拜访会见的不仅仅是政府的人士,也包括企业的客户等。”

加大在华牧场投资

多数业内人士表示,该次事件不会减少相关品牌商与恒天然的合作,因为此次事件最终并没有被认定为食品安全事件。

据此前的了解,为保证原物料供应,多美滋已调整了供应体系。达能婴幼儿事业部全球总裁FelixMartin表示,达能已在其他地区购买乳蛋白粉到澳大利亚生产基粉。同时,多美滋中国区总经理卢敏放也表示,正积极要求恒天然同国家质监总局就原料进口的限制问题进行磋商,公司还在等待恒天然的回复。

史毕根思表示,他们会继续与中国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包括提供乳品原料和兴建牧场。其中,恒天然计划到2018年在中国建成总产奶量为10亿升的30个牧场。

按照此前恒天然公布的高层访华行程,其中一项就是考察恒天然在河北唐山的牧场群。而根据前述内部人士的表述,恒天然高层对牧场群的考察已经结束。

据悉,恒天然目前在中国已有3个牧场正在运营,另外两个牧场正在建设中。这5个牧场均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建成后将完成恒天然在中国第一个牧场群。

当问及是否“第二个”牧场群已经在规划时,恒天然方面回应称,“可能已经规划了。”

 

恒天然乌龙事件

可以说,后三聚氰胺时代,是洋奶粉们在中国市场上的“美好时光”:频繁涨价,供不应求的市场,唾手可得的利润……然而,近期一系列洋奶粉质量问题,以及突如其来的反垄断调查和6.7亿元的天价罚单,将洋奶粉们从天上拉回人间。

据国际金融报的报道,目前,恒天然集团董事长约翰·威尔逊等带领公司董事会成员来华处理事件。按照恒天然微博的说法,董事会将与员工和各相关方面会面,力求消除各相关方面对此次事件仍可能存在的顾虑。

据媒体报道,8月2日,恒天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客户与监管机构对所有涉险产品进行锁定并发出预防性召回。8月28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声明称,由新西兰政府委托进行的后续独立检测确认,相关产品均不含肉毒杆菌,而是无毒的生孢梭菌。

史毕根思承认,恒天然经营业绩受到了肉毒杆菌事件的影响,但未透露相关细节。他同时表示相关重振措施已经在两周前启动。史毕根思表示,尽管预防性召回会让企业有所损失,但换来的是对消费者的负责。他认为,恒天然第一时间召回所有可能涉事产品的做法是正确的。

根据恒天然的表述,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公司正在采取保持质量控制、检测体系和产品规格、强化供应链等方面的一系列措施。而在人事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公司目前新设了集团全球食品安全与质量事务的总监职位,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理事会的管理范围和权限。

上亿损失亟待赔偿

尽管被证实“虚惊一场”,但对涉事企业已造成重创。据相关机构统计,受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影响,各大超市、母婴店洋奶粉销量平均下跌幅度达到了20%以上。资深乳业专家宋亮也曾表示,涉事企业多美滋、雅培的销售下滑同比大约有四成。

受事件影响,达能旗下的多美滋从中国召回奶粉约302吨,而可瑞康生产商Nutricia从新西兰召回的奶粉达约6.7万罐。有媒体核算,以受损最严重的多美滋为例,核算了其召回、销毁及其产生的人力、物力损失,约有1.33亿元。

此外,受“污染门”事件影响,自8月初以来,中国政府决定禁止进口恒天然生产的乳清蛋白,以及以恒天然乳清粉蛋白为原料的澳大利亚生产的乳清粉、基粉。记者注意到,目前该禁令仍未解除。据透露,达能已在其他地区购买乳清蛋白粉,调整了集团的供应体系。

对此,相关人士表示,对恒天然原料的进口禁令,不可能那么快解除,可能还需要一定时间去评估。对于下游企业的补偿一事,恒天然方面透露,董事会的独立调查在9月底才能出结果,到那时看看有没有具体的举措。

国产奶粉蓄势以待

6月初,一场由工信部推动的中国奶粉企业的收购重组拉开帷幕。《提高乳粉质量水平提振社会消费信心行动方案》提出,建设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同时两年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大型集团。

此前,蒙牛发布公告披露,以124亿港元的价格收购奶粉企业雅士利。这一笔中国乳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案例,也拉开了中国乳业新一轮的整合大潮。7月初,伊利与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公司美国奶农合作社(下称“DFA”)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主要聚焦在原料采购、牧场管理等方面。

“短时间之内,政府的各种政策和毒奶粉事件肯定会对洋品牌在国内的销售造成影响。”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但这一系列的事件并没有对洋奶粉造成根本上的动摇。

业界认为,此次恒天然事件,也给中国乳企上了一课。未来如何补齐奶源“短板”,提升品质,在风波中坦诚面对等问题,都是值得反思的。专家建议,要着力补齐国内奶源短板,首先,构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引导奶农科学养殖、规模养殖;其次,加强质量控制,提升监管水平,及时更新生鲜乳收购标准,树立品牌形象,增强高端消费市场竞争力。

 

尚有一些谜团待解

尽管很多人为恒天然辩护,觉得它能自己曝光自己,够坦诚、够负责,可堪某些中国企业的榜样,但是到如今为止,肉毒杆菌检测到底是如何出炉的仍未可知,恒天然似乎也没有进一步披露的意思,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未得到满足。

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如果像事件显示的那样,恒天然在检测能力上存在欠缺,那么它的产品安全就很难说有保障。至少有隐患。而如果真相并非如此,那么又是什么?

另一个关乎消费者的问题是,恒天然会涨价吗?在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的声明之前,英国路透社就发布报道称,恒天然欲给产品提价。污染事件也无碍乳制品高价。当下,污染成了乌龙,提价是否会来得更猛烈?洋奶粉在中国的价格已然高高在上,以至于中国政府不得不出手查其垄断,两相之下,结果又将怎样?

在事件发生之初,有人大发民族主义情怀,指斥“洋奶粉崇拜”实属软骨病产生的过激行为。这种指斥现在沦为了笑柄。也有分析指出,恒天然出事势必给本土企业机会,中国娃娃放心吃国产奶粉的日子加快到来了。没有想到,一个月没过,这样的机会就消失了。

那么,此事留下的最大疑问是,中国娃娃什么时候能放心吃上国产奶粉?中国的妈妈们是否仍到全世界去搜购洋奶粉?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以提振本土乳品行业。可是,这些措施和坚强决心能否换来国产奶粉新的春天还是未知。有研究者指出,这些做法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力气没有用到刀刃上。

国产奶粉的坠落虽然有监管的、道德的原因,但是根本上是利益机制的扭曲所致。奶农作为这个产业最重要的源头,却得不到相应的权利和保护,从而令整个行业立于空中楼阁上。这跟新西兰、印度等奶业大国不一样。除非此状况有所改变,奶农真正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将大打折扣、事倍功半。中国娃娃必将继续追捧洋奶粉。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