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
5个月的丹丹还在接受全母乳喂养,长得非常健康。可是从一个月前,妈妈发现丹丹的大便里似乎有一种黏液样的东西。经过大便检查,发现大便中含有白细胞和红细胞,曾被诊断为细菌性肠炎,可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却不明显。一个月来,丹丹大便中时常含有少许白细胞和红细胞,令妈妈非常担心:这孩子是不是得了什么难治的病?于是带着丹丹来到了诊室。
在看病的过程中,医生发现丹丹一吃手指,妈妈就马上用消毒纸巾给她擦手。可没过几分钟,丹丹又把手放到了嘴里,于是妈妈又擦……通过询问,得知妈妈为了让丹丹的小手保持干净,已经给她用消毒纸巾擦手1个月了。丹丹大便不正常后,妈妈觉得自己的卫生工作没做好,给孩子擦手擦得更勤了。
医生建议妈妈停止用消毒纸巾给孩子播手,并口服益生茵药物。此后,丹丹的大便情况开始见好,两周后大便恢复正常。
干净≠无菌
“病从口入”,妈妈们都深知这个道理。为了阻挡细菌进入自己宝宝的体内,让自己的宝宝健健康康的,妈妈们将“把好手一口关”贯彻得很彻底,上面提到的那位妈妈就是如此。孩子的手是最容易接触细菌的,加上孩子爱吃手,爱用手抓东西吃,所以手也就成了家长的重点清洁对象。以前,家长常用湿毛巾或手绢给孩子擦手,现在有了方便的湿纸巾,而且消毒效果更好,家长当然就把湿纸巾当成首选的清洁物品了。
讲究卫生、保持干净没有错,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干“干净”的要求过高,恨不得宝宝一点细菌都不沾才叫干净了。其实,干净并不等于无菌。一定空间或物品上含有少量细菌,不足以治病,常规换气、清洗就可以做到干净。而无菌指的是一定空间或物品上几乎不含细菌,是通过消毒才能达到的。
消毒剂正以干净的名义跑到宝宝肚子里
要消毒,就必须使用消毒剂。常用消毒剂是无色透明的固体颗粒,溶于水后是带有微弱气味的无色液体,只有液体状的消毒液才可起到消毒作用。现在市面上的湿纸巾很多都带有清洁剂、杀菌剂等消毒剂成分。用这样的湿纸巾给孩子擦手后,手上的细菌是被消灭了,可是消毒剂的水分蒸发后,消毒剂的固体颗粒就会留在孩子的手上。当孩子吸吮手指时,消毒剂颗粒就会溶于孩子的睡液内,进入胃肠道。
消毒剂颗粒进入孩子的胃肠后,会杀灭孩子肠道本身存在的正常细菌。而肠道中的正常细菌不仅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还能保护肠道钻膜免受致病菌的侵袭,抑制致病菌在胃肠内过度繁殖,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些对人体有益的细菌就是益生菌。可消毒剂不可能区分出哪些细菌对人体有益,哪些细菌对人体有害,一视同仁地全面杀灭,结果就会导致肠道内菌群失调。
消毒剂会带来哪些伤害?
肠道黏膜表面的细菌层受到破坏,肠道黏膜暴露在外,自然会造成黏膜损伤。损伤的黏膜会出现炎症样反应,导致大便中出现少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肠道黏膜损伤不仅大便中会带有少量红、白细胞,而且还会影响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会令孩子感觉胃肠不适,出现轻度腹泻、腹痛等。例子中的丹丹就是这种情况。
肠道正常细菌可以使病菌在肠道内过度繁殖。正常状况下,我们也会不断吃入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但是每次吃进去的数量有限,而且会被肠道中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抑制住。霉菌就是存在人体内却长期受到益生菌抑制的一类病菌,所以肠道正常菌群是霉菌的天敌。如果肠道菌群受到消毒剂破坏,霉菌就会大量繁殖,形成霉菌性胃肠炎,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就会形成白膜样霉菌附着现象。人们常将口腔黏膜内的白色附着现象称为鹅口疮,其实见到鹅口疮,就意味着整个消化系统都会出现类似的表现。
可见,干净和无菌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干净,但应该避免无菌,因为无菌对于我们的正常生活是有害的,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保持孩子肠道的正常菌群,不仅可以避免孩子的胃肠受损,促进营养吸收,还可避免胃肠感染或加速胃肠感染的恢复,所以,千万不要好心办坏事,让消毒剂伤害到孩子的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