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突发性耳聋年轻化,治疗必须及时

行业

2023年10月07日

  近年来“突发性耳聋”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人患病比例增加了三至四成。在发病初始3天内就诊,是治愈有效率最高的时间段,2周内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发病时间越短,对于挽救内耳毛细胞损伤以及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效果越明显,听力恢复的概率越大。如果延误治疗,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永久性耳聋。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峥

  25岁的小贺在北京某科技公司边工作边备考研究生。临近考试时,又新接了一个项目,令她感到巨大的压力。连续熬了几个夜后,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左耳听不见了。到医院就诊,她被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呈年轻化趋势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间发生、原因不明的单侧或双侧耳听力下降。患者感觉就像突然被按下了静音键,有时还伴随着耳闷、耳胀、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突聋通常在几分钟、几小时、最多72小时之内,连续两个频率的听力损失在20个分贝以上。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90%);耳闷胀感(50%);眩晕或头晕(约30%);听觉过敏或重听;耳周感觉异常(全聋患者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

  突发性耳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频下降型,1000Hz以下频率听力下降;高频下降型,2000Hz以上频率听力下降;平坦下降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全聋型,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听力受损更严重)。

  就目前临床治疗效果看,低频下降型临床治疗效果最好,平坦下降型次之,高频下降型和全聋型临床效果不佳。大约1/3~2/3的患者可能在2周内恢复部分听力。若2周内听力恢复一半的患者预后较好,2周内变化较小的患者不太可能有更大恢复。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突发性耳聋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些年的调查显示,突聋的发病人群在逐渐年轻化。有报道显示,曾有14岁的初中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右耳被诊断为极重度听力损失。还有长时间戴耳机听英语的高中生、连续加班熬夜的29岁白领、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的35岁销售主管等突聋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李蕴介绍,“考试前、毕业前,很多学生压力大,神经处于高度紧张中,听力易在短期内下降造成突发性耳聋。此外,许多熬夜、加班或过度劳累的人群也容易患上突发性耳聋,这跟身体免疫力下降有关。”李蕴说,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国内并没有确切研究数据,但临床上明显感受到有年轻化趋势。一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充分休息后可以恢复听力,大部分患者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都可恢复听力。

  突发性耳聋盯上这几类人,耳机使用不当须警惕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颈外科主任张孝文介绍,过去突聋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现在30岁~40岁也属于高发年龄段。张孝文提醒,这几类人易被突聋盯上:中老年人,或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经常熬夜、有睡眠障碍的人以及过度疲劳者;工作生活的环境较为嘈杂的人;口服耳毒性药物者(最常见的有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阿司匹林、呋塞米等)。而年轻人发生突聋多是因为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长时间戴耳机、大量高脂饮食等引起的,尤其是熬夜,很容易造成内耳血管神经运动失调,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引发突发性耳聋。

  数据显示,近年来“突发性耳聋”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人患病比例增加了三至四成。其中八成以上的患者伴有耳鸣,五成患者会出现耳朵发闷的情况,而耳机使用不当造成听力损伤的患者居多。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数据称,全球有约11亿12~35岁之间的年轻人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其中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耳机使用不当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戴着耳机听音乐,耳机声音超过85分贝,时长超过30分钟,可能引起暂时性听力下降。长期这样做,就会比正常人更提前得老年性耳聋。

  李蕴曾接诊一位因长期使用耳机而导致听力受损的患者。这名患者是客服人员,工作时间戴着耳机接听电话。为了不受其他同事的干扰,耳机音量开得很大,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多。就诊时,该患者听力损失达到50分贝,相当于中等程度的听力损失。所幸经过入院治疗后,她的听力基本得到了恢复。

  突聋及时治疗,多数听力保得住

  张孝文表示,突聋能治,前提是要及时。内耳缺血缺氧可导致听力毛细胞死亡,造成不可逆的听力损失。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最为相关的是就诊时间,在发病初始3天内就诊,是治愈有效率最高的时间段,2周内也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有研究报道,如果患者在2周内就诊,治愈率可达到50%~95%以上。发病时间越短,对于挽救内耳毛细胞损伤以及改善内耳血液循环效果越明显,听力恢复的概率越大。如果延误治疗,会对听力造成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永久性耳聋。

  中国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认为:突聋急性发作期(3周以内)多为内耳血管病变。糖皮质激素和改善内耳微循环药物(金纳多)联用对各型突聋均有效,合理的联合用药比单一用药效果要好。美国突发性耳聋临床实践指南(2019)强烈反对临床医生常规使用抗病毒药物、溶栓剂、血管扩张剂或血管活性物质。因为基于RCT研究的系统评价,弊大于利。

  广东省中医院耳鼻喉头颈科李云英教授提醒,患了突发性耳聋,要以平常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首先要按照医嘱正确用药,其次应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当运动。同时还应避免高盐、高糖、高脂饮食,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如西红柿、胡萝卜等。耳轮按摩、耳周穴位按摩、鸣天鼓等方法,可刺激耳部周围的穴位,促进耳部及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有预防和改善耳鸣、耳聋的作用。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煎水沐足,也可调整睡眠,改善耳鸣。

  经常有因耳鸣前来就诊的患者会问,耳鸣是否会导致耳聋?李云英解释,耳鸣通常与听力损失、噪声暴露、压力等有关。耳鸣和耳聋不能划等号,耳鸣也不一定伴随着突发性耳聋。但耳鸣是很多耳科疾病的症状,它提示某些部位出了问题,所以有耳鸣不能置之不理,如休息后不见好转,就应当去医院检查。

  做好以下7点,积极预防突聋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唐爱平强调,不少人有采耳的习惯,这是专科医生最不建议的。一旦有细菌或病原菌进入耳道,也容易造成外耳道炎症等问题。而避免突发性耳聋,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

  1.尽量减少佩戴耳机的时间,尤其是少用入耳式耳机。一天戴耳机的时间建议不超过一到两个小时,音量不要高于50分贝,晚上不要戴着耳机入睡。

  2.游泳时尽量保护好耳朵,不要让不洁的水停留在耳道内。

  3.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4.少去环境嘈杂的场所,需要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应该佩戴耳塞等防护设备。

  5.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慎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6.不要自己盲掏耳朵,力度掌握不好容易损伤耳道。

  7.预防感冒,有一部分突发性耳聋的病人可能与感冒有间接关系,故预防感冒则可减少一个发病因素。

  8.当感觉自己听不清楚别人说话或耳鸣、耳闷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1

来源:中国妇女报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