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儿童的个性是逐步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教师论文

2014年07月15日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了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体貌特征、智力和创造性、与人交往和适应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动机、志向、爱好、信念和人生观,还包括着自我意识。

儿童的个性是逐步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先天素质和气质、体貌特征和成熟速率,二是社会化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团体组织和机构,广播、影视、报刊的宣传等,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即人对自己的状况和活动的意识。

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最要害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情绪关系的性质对儿童以后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念等社会化目标都是首先通过父母的过滤,以高度个体化了的、有选择的形式传递给儿童的。父母本身的个性特征、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宗教信仰、成就动机、性别的价值标准等都会强烈地影响他们的后代。

每个儿童最初的个性特征或气质类型各不相同,这种特征无疑会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另外,儿童的性别、家庭规模大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儿童间原先存在的先天差别,随着与家庭成员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扩大了。

(一)教养方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程华山等研究了上海市区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发展的影响①。通过对201名4岁幼儿的家长在“权威”和“关爱”两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聚类,得出溺爱型、忽视型、严厉型、关爱型、理智型五种教养类型。该项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溺爱型的家长在教育的实践中,对孩子过分宠爱,百依百顺,以幼儿为“中心”,无原则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处处袒护,事事包办。父母屈从于孩子,处处迁就,孩子说什么就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例如,有一位下岗女工,平时在菜场总是和小贩讨价还价,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但是,和孩子在一起时,却“慷慨大方”,孩子要玩电动小火车就玩电动小火车,要乘飞机就乘飞机,要买小汽车就买小汽车,又是饮料,又是零食,一个上午就是一百多。这样的教养方式轻易导致孩子不当的行为和不良的性格,由于父母倾注给孩子的爱抚程度很强,超过了一般的限度,使孩子易于成为“问题儿童”:什么都依靠父母,缺少独立性,懒惰,自私,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精力不集中,做事粗心,意志薄弱等,形成一系列不适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理智型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尊重爱护幼儿。宽严并济,放管结合,尊重爱护,地位平等,友好相处。父母对孩子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去支配,也不能完全放任,而是提供必要的照顾和帮助,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就如,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爸爸先让孩子玩半个小时,再开始画画,孩子玩什么,和谁一起玩,爸爸则不去干涉。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答应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孩子和睦相处,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讲故事。理智的教养态度能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来的孩子人缘好,能体谅同伴,不和同伴争吵、打架;天真活泼,情绪稳定;乐观向上,自信、独立;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宽容,忍让,大方;懂事,讲理等,人格得到较好的发展。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动作、智能、社会性行为有显著影响。溺爱型和忽视型对幼儿发展产生全面障碍性影响,严厉型有利于幼儿的动作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关爱型有利于智力发展,理智型对幼儿发展有广泛促进性影响。因此,父母应注重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给孩子以好的影响,促进孩子个性健康发展。

(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家庭、大家庭、破裂家庭是三种主要的家庭结构。

核心家庭是我国现阶段幼儿家庭的主要形式,它是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类家庭中,父母是唯一的教育者,必然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父母教育子女的自觉性、紧迫性较强;父母是家庭的绝对权威,较轻易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同或相似的教育观念,采取基本一致的教育行动;父母和幼儿相处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了解也深入全面,教育措施轻易奏效。但是,教育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受到一定的制约。

大家庭是现阶段幼儿家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由三代人或三代以上的人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中,祖辈虽能替父母弥补教育时间、精力不足的缺憾,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照顾;但是父母和祖辈之间的年龄差距大,生活阅历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在教育孩子时,轻易产生矛盾和分歧,削弱、抵消家庭教育的力量,甚至使孩子无所适从,或造成性格上的两面性。杨善堂等比较研究了两代人和三代人家庭幼儿个性心理的发展②,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比如: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存在显著差异。

破裂家庭是一种不完整的非凡家庭,幼儿只同父母中的一方共同生活。这种家庭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问题行为也较多。由于幼儿得不到来自父母双方共同的抚爱,无论是孩子随父过,随母过,都不利于其发展。当然,假如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注重克服家庭结构上的不利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三)家庭的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拟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家长要担当起重任,就应该把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且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练习。除此之外,为人父母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苟、威而不猛,对儿童的要求不可过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并乐意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这都指出了父母要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将言教与身教统一。

为世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注重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提出了要给予儿童正面的影响,并且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保持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由于儿童熟悉水平低,但行为习惯易于成 ,所以常人应注重在日常生活常规方面练习儿童行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现代家庭中,儿童成长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现代人教子的心态也往往异于前人。因此,使一些儿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儿童本身,而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注过度的倾向--情重于理,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现代家庭中,应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与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沟通思想,正确施爱,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及原有的情感基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却往往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家长的主观愿望是为孩子好,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假如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易形成一种依靠型的弱质人格。因为难以自立,就更谈不上自强。不能自立自强的人是缺乏竞争力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有所成就的。还有一些家长似乎觉得只要他们在孩子身上投下与自己收入远远不成比例的金钱,以满足孩子高消费的欲望之后,就会换来孩子的发奋苦读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毁掉一个孩子的品德和前途形成奢侈和懒惰的品性。总之,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的、宏观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四)电视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称电视为“家庭的成员”,因为它的存在已影响了不少家庭成员在一起度过的时间及所选择从事的活动。有的还把电视当看管孩子的“保姆”。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看电视,晚上大人看时,也跟着看,双休日更是看得没完没了。虽然孩子从电视中可以使感官得到发展,丰富了知识,促进了动作的发展;但是它也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干扰儿童的阅读,影响了社会交往,有时还会致使孩子盲目模拟,由于孩子小,辨别是非能力差,从电视中可能学到侵犯性行为。

家长要正确指导儿童看电视,纠正孩子看电视的姿势,限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看,注重不要让看电视影响与同伴交往、户外活动、与父母交谈的时间等。

(五)同伴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

对儿童来说,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提供小伙伴的社会生活。心理学等研究表明,孩子在三四岁就十分希望有自己的儿童伙伴。假如这一方面的要求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轻易变得孤僻、不合群。按照美国教育家詹姆斯·尤尼斯的观点,儿童有两种完全不相同的交往活动关系:儿童同成年人的关系是“从属型”的关系,即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儿童对于成人提出的问题和指示基本上是响应的;而儿童同小伙伴的关系是“对称型”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们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对儿童来说,这两种交际关系都非常重要,但同伴关系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我们对儿童的调查表明,喜欢与同伴交往、乐于助人是当代幼儿的一个特点,但在交往中也表现出主动性偏低、防御心理较重和在活动中自我中心较强、合作精神不足的特点。交往和合作是儿童进入未来社会、成为新时代主人的必由之路。因而,在儿童平时的教育中,家长应加强对幼儿进行群性和社会性教育,培养幼儿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与人沟通、善于和谐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例如,在同伴群体中,儿童们学习如何建立友谊,保持友谊和放弃友谊,要想不被集体排挤出去,他们就必须把握协商的艺术及解决冲突的技能,这也是儿童把握社会交往技能的最初途径;同时,由小伙伴组成的同伴群体还能对儿童产生教育性的影响,虽然幼儿很少得到自己小伙伴的“教导”,但他们是通过观察伙伴们的所作所为来学习各种品质的,如孩子看到自己的小伙伴学会了跳绳,而且还能变换着花样跳,觉得跳绳也很有趣,激起了他学习跳绳的欲望,就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跳绳,通过把自己的行为同小伙伴的行为相对照,形成初步的自我评价能力等等;因此,不要把孩子封闭在家庭中,鼓励他带同伴来家中活动,或成立“友好小组”,让他寻求对同伴群体的一种“归属”感,他们和小同伴在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在游戏中学习和同伴相处与合作的经验,不良的习惯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比成人对他们的哄骗、练习的效果大得多。让儿童在与同伴互动中养成谦让、互助、合群、自信、独立、合作、社交、进取、竞争等优良品质,这些品质对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同伴既是儿童学习社会化技能的强化物和榜样,又是熟悉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的镜像。但是,儿童年纪小,尚未具备正确辨别是非能力和行为自律能力,成人应关心和引导他们的同伴交往问题。

+1

来源: 作者:王浩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