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教师论文

2013年08月12日

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再现课文本身的感染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寓教于“文”(课文之文学性),这应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行为。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此,我们也可以说语文教学“教之无‘文’,行而不远”。枯燥乏味的教学,学生不愿听,又有何教学质量可言呢?让文学性重归语文教学吧!

如何才能使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呢?我认为,处于语文教学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应着重在以下两方面做文章。

一、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因为,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而要让语文教学突出文学性,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难想象,一个文学素养低的语文教师能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  语文教师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途径,不外乎“二多”:

1.多读。就是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名篇,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欣赏作品中的精美语言,领悟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一句话,要像蜜蜂采花酿蜜一般多读文学佳作,以增强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2.多写。就是多动笔,多出自己的作品,包括教学论文、文学作品等。以往,不少语文教师忽视这一点,总以为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批改学生作业,而写作则是学生的事。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写作也仅热衷于撰写申报职称用的教学论文,倘若不是出于爱好,是不会去创作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不创作文学作品,讲授文学作品就难免会隔靴搔痒。所以,我觉得应该提倡中学语文教师既要当教学上的行家,又要当写作上的“杂家”。教学上的行家,这无须多言。写作上的“杂家”,不是说语文教师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说他们要能写各种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语文教师有了创作经历、经验,讲授课文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突出其文学性。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郭志明,平时勤于动笔,各种文章都写过,并公开发表了诗、散文等作品,出版古诗论集、语文教学论文集30多本。他讲课深入浅出,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深受学生欢迎。

二、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

过去对语文教学,我们过于强调以本为本,过于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文学性。这就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得他们在教学中循规蹈矩,照本宣科,将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可想而知,如此缺乏创造性、缺乏对课文整体把握的教学,只能造成文学性生动性的“缺席”,难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现在,国家教育部对语文教学大纲做了调整,强调整体感知课文,要求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语文教师松了绑,使之在教学中发挥独创性、突出文学性变成了可能。如何强化教学中的创造性,这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我的看法是,语文教师至少要做到“三新”:

1.教学理念新,这是前提条件。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理念不新,就不可能有教学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对传统的已经落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说“不”,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中的全方位的创新。

2.教学语言新。要在语文教学中突出文学性,创新教学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吃透教材,使之“烂熟于心”,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才不会照搬教学参考书,才会创造出富有个性的鲜活的教学语言。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分析其“于无人处见斯人”的诗意时,曾有如下表述:看起来,这首词似乎无一笔写人,笔笔都在绘景:月光皎洁,鹊受惊而飞离枝头;清风吹拂,蝉儿还在深夜不停歇地鸣叫;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仿佛在预言今年的丰收;七八颗星悬挂在天际,两三滴雨洒落在山前……其实,笔笔不离写人。从这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山村夏夜晴雨图中,我们不难感觉到一个夜行人——作者的存在。可以想象到他在黄沙岭上悄然而行,一路留意周围动静的情态;感受到他在这山村夏夜展望丰收年景时的惬意;体察到他深夜行久了,且遇小雨,想找“旧时茅店”休憩可又找不着的焦虑,以及经小桥过溪转弯后,在土地庙树丛旁的“旧时茅店”忽然出现时的欣慰……

3.繁琐的分析,一味地灌输,机械的练习等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文学性,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是一些优秀中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拿来”为自己所用。我们也可以自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的《雷雨》(第二幕)时,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与表演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先简明扼要地介绍《雷雨》的故事情节,启发学生用心灵去体验剧中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个性、语言特色等;再让学生装扮成不同的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加以表演;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此剧的矛盾冲突、人物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完成对这篇课文的整体认知。这样授课,效果比教师唱独脚戏要强得多。对其他的戏剧作品与故事情节强的小说,也可采取上述教学法。现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将多媒体课件运用到教学中,其显著特点在于形象直观,有利于在教学中凸现文学性,值得语文教师“拿来”。

+1

来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