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不足”的阶段,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只是有些孩子再现得更突出一点。这个时候,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对其淡化处理,鼓励孩子自行解决矛盾和纠纷。
一般来说,小孩子来找老师“告状”的时候,都带了委屈、愤懑的情绪,他既不知道怎样去应对,又急欲宣泄情绪,求得“公道”和心理平衡。作为老师,首先要理解他的情绪,认真并关切地倾听。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怎么去解决问题。不要把关注点放在他为何如此委屈和愤怒上,而要放在“你打算下面怎么做”上。你可以给他一些自己去和小朋友“谈判”或者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请务必给孩子这样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
1.赞许孩子揭发不良倾向的热诚,告诉他哪些事情的确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善良、有是非心、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孩子,总是可塑和更加健康的,因此,在想办法减少孩子“事事告状”、“恶意告状”的同时,也要提醒孩子,有些“状”是必须告的,例如当你看到小伙伴在玩火玩电、残害小生灵时;当你看到瘦小的孩子受到高胖的孩子的欺侮和威胁时;当你看到小朋友在哭泣、而又没有人注意到他时,他可能是需要帮助或者生病了,你应该尽快告诉老师这件事。
2.尝试一下角色扮演,告诉孩子,老师没有第一时间帮你解决问题,不是不关心了,而是太忙了,而且老师也希望你自己解决问题。
有些告状的孩子发现老师对他的“报告”淡化处理或不予理会,会感到特别委屈。这个时候老师不妨让这个孩子来扮演“小老师”,自己扮演“告状的小孩”,来让孩子以“角色置换”的方式,切身体验一下“状纸受理者”的忙碌和应接不暇。当孩子对老师的“告状”感觉厌烦时,他也会由衷地体会到,有些“鸡毛蒜皮”的状子给老师增加了不少负担,而自己动不动把“矛盾上交”显得多么幼稚和无聊啊。“角色扮演”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慢慢明白,哪些状是可告可不告的,哪些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3.鼓励孩子们相亲相爱
前面已经谈到,爱告状的孩子,其深层心理就是“社会化不足”,而“社会化不足”除了年龄关系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缺乏与同龄人相处的经验,缺少“幼儿园同学是我的兄弟姐妹,大家应该互相谦让,相亲相爱”的认识。亲贝网(http://yuer.qinbei.com)育儿专家表示,一个对他人满怀戒心和嫉妒的孩子,从不会去关注别人的感受,体会到自己的告状行为可能对其他小朋友产生了怎样的压力和伤害;如果我们充分让小朋友体会到互相关心、互相友爱的可贵,孩子就会考虑到“告状”行为的后果,其告状的冲动也会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