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离焦虑
孩子的分离焦虑主要指孩子与依恋对象(主要是父母或其他较稳定的抚养者)分离时所表现出的痛苦、不安、忧虑和烦矂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依恋对象的消失,如与父母突然较长时间地分离,孩子怕失去父母的保护和爱,常常表现为哭闹不安。
刚入幼儿园的孩子普遍存在着分离焦虑,这是孩子从单一的亲子关系向较为复杂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过渡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但过分的焦虑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观察研究发现,孩子的分离焦虑在程度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哭得很厉害,但一周后就好了;有的孩子哭得不厉害,而且很快就能过去;有的孩子却能哭一二个月以上,甚至有的孩子到了中班,还经常哭哭啼啼的;也有的孩子没有明显的哭闹,但表情淡漠,拒绝参加活动;还有的孩子拒绝吃饭、睡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害怕可以在孩子学会处理和应对事情后自然消失,但焦虑自然消失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在孩子了解了情况并获得了有关经验后仍然可能存在。孩子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减轻和克服分离焦虑。
因此,减轻和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孩子出生到入幼儿园前的几年里,父母应给孩子以稳定的安全感,如亲自带孩子。同时增加孩子的交往经验,尤其是与同伴交往的经验,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多鼓励孩子独自探索和游戏的活动。在孩子接近人园年龄时,可以先带他到幼儿园去熟悉环境,了解在园小朋友的活动,玩一玩幼儿园的大型玩具,激发他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对孩子克服分离焦虑将有一定的帮助。
在幼儿刚入园时,要让孩子感受到入园是一件好事,标志着他长大了;同时要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这件事很坚决、很赞成,他没有退路,不能想不去就不去。当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就提出不去幼儿园时,无论他怎样央求,都不能答应;当发现他假装用“肚子痛”等手段来求得家长的同情时,家长要善于察言观色,可以用“看完病我们再去幼儿园”等办法巧妙周旋。
作为幼儿园来说,也要采用逐渐增加孩子在园时间、孩子分批入园、亲子共同在园活动等办法向幼儿独立在园活动过渡,从而减少家庭与幼儿园生活间的坡度。老师要关爱每一个孩子,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身体与目光的交流,满足个别依恋性强的孩子的需求(多抱抱他,允许他拉着老师的手或衣服参加活动等〉,老师尽量当好孩子们的“母亲替代者”;组织丰富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兴趣的活动,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妈妈转移到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来。
经过这些努力,大多数孩子都能较快地克服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的解除或克服标志着孩子继亲子关系之后建立起了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新的“安全基地”,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将随之进人更高、更广阔的空间。
分离焦虑仅仅表现在孩子身上吗?不,你看孩子都不哭了,妈妈或奶奶还在那儿抹眼泪呢!分离、依恋的情结也出现在家长身上,同时投射到孩子的心里。
亲子依恋到底谁影响谁
依恋的发起者是孩子,还是父母?亲子依恋是彼此刺激的,父母对孩子的依恋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那种深情的情感投入,对孩子细心的照顾,对孩子的关怀,实际上包含着他对孩子的依恋之情,由此引发孩子对照顾人(抚养者)的一种深切的感情联结。所以,父母是孩子依恋的发起者。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跟父母对孩子的依恋情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些家长在刚刚送孩子的时候,孩子哭他也哭;送完孩子自己还处在这种焦虑的情绪中调整不过来。
有的家长自己做了很充分的心理准备:孩子要哭,孩子要不适应……并做了很多相应的行为准备。结果,孩子上幼儿园哭得很少,家长就觉得太省心了。越是家长做了心理准备的,孩子出现的不适应、分离焦虑的强度就越低。相反,有些家长觉得上幼儿园算不了什么,有什么事到上幼儿园再说吧。这样的家长到时候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家长自己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应该如何解除呢?
客观地说,孩子如果能上一所好的幼儿园,焦虑感就能减轻一些。所以家长总要千挑万选幼儿园。一所教育水平、保教质量、硬件条件都比较好的幼儿园会使孩子感到温馨,有亲切感;老师的和蔼、温柔,更能减轻家长的分离焦虑。如果一开始家长接触到的老师比较急躁、大嗓门,甚至家长要跟老师交代一些事情,老师就有点等不得,就说:“没事你们走吧,走吧。”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心里就更没底儿,更焦虑了。所以,家长要想减轻自己的焦虑感,就要选择一所自己比较放心的幼儿园。
另外,家长也要树立这样的信心:哭过之后,你的孩子一定会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这是大多数孩子都走过来的路,你的孩子也行。
光选择好的幼儿园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孩子最初入园的时候,家长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一段时间和精力,爬入园这个“坡”就能轻松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