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
小朋友们的分享意识增强以后,我邀请了别的班级的小朋友来我班参加游戏活动。小朋友们玩得很高兴,但大多数小朋友还是不知道请别的班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小朋友甚至不允许别班的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
心理评析:
这则观察记录说明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孩子分享行为的局限性,-是幼儿交际的特点。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很好解释。幼儿不知道请別的班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允许别班的小朋友碰白己的玩具”,与幼儿对分享内涵的认知有关。本则观察记录所反映的主要是分享范围的认知问题。
在孩子心目中,分享是听从老师或父母的教导将自己的食品、玩具等分给其他小朋友。这种理解就使分享带有被动性,其利他性质也不明显。有的小朋友把“小的”、“不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好的、大的东西留给自己,有的小朋友把自己不喜爱的食物、玩具送给别人,有的小朋友还强行要求别的小朋友与自己分享。孩子们的这些行为都可能出自对“分享”本质的误解。
又如在分享的内容上,幼儿也是一知半解。他们往往认为,所谓分享就是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有了好吃的分给别人吃一点,就是分享的全部内容了。事实上,分享不局限于一种物态的分享,还包括精神分享。如活动分享(请别的小朋友与自己一起游戏)、快乐分享(让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和痛苦分相」对别人表示同情,能安慰痛苦的伙伴)等等。
分享的对象是有范围的。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对于不同的问题,分享的范围都会有所变化。但其的一个共同点却是指向自己认可的亲人、朋友或同事。小朋友们只局限于经常与自己一起生活、游玩的伙伴,在幼儿园里只局限于自己的同桌、同组、同班,而对别班的孩子以及成人则不加理睬。这说明孩子在所认可的朋友范围上还受一定的空间限制。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幼儿交际的特点问题。
孩子分享的局限与幼儿的交往频率、交往空间、相似性、互补性等因素有关。众所周知,交往频率、交往空间、相似性、互补性等因索都是影响人际吸引力的最为重要的因索。这里所说的交往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儿童相互交往的次数。一般来说,交往的次数越多,相互之间越能相互吸引,增加友情,越能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物品、快乐和忧愁。交往空间是指孩子活动与交往的空间范围。一般来说,在空间位置上越相近,越能引起双方的注意,也越容易结成朋友,如同桌的朋友就比非同桌的朋友关系紧密。相似性因索主要是孩子们在同一个班级,接受了相同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受到了相同的班级心理氛围的影响,在兴趣、爱好、活动要求、行为方式等方面更趋一致性,这种相对的一致性,也使他们的相互吸引力有所增强。互补性主要指幼儿们由于在同—个空间里,在频繁的交往中可以互相帮助,互补不足。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孩子们在分享活动中把分享的对象集中于本班学生,特别是集中于本小组或坐在自己桌子周围的伙伴。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不那么冷落其他班的小朋友呢?具体地说:一是要告诉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好的东西一起分享,不好的东西一起分担才有意思,光是自己一个人呆着有什么意思呀?二是扩大孩子的交际范围。让孩子更多地去接触他人,以便扩大孩子对其他小朋友的认可范围。三是帮助孩子经常想到别人,促使孩子在分享意识、分享情感、分享行为等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