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合理用药需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护理保健

2016年12月08日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时,不忍心孩子受苦、哭闹,着急病情,经受不住日夜看护的疲惫,往往最后也会选择输液,有的家长甚至有了“前车之鉴”,会在孩子生病之初就选择见效快的输液治疗。给孩子输液的注意事项,你真的了解吗?记者采访了泉州市静脉输液安全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肖娓珠。

合理用药需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合理用药需做到: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亲贝网qinbei.com配图)

儿科四类疾病 没有必要输液

并非所有的疾病都需要输液,应遵守用药简单原则,能吃药就别输液。肖娓珠介绍,卫生部责令53种疾病不准输液,其中提到儿科有以下4种疾病不准输液。

1.上呼吸道感染即普通感冒发烧: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这都是常见病,通常根本不需要让孩子输液,除非患儿出现连续高热、鼻子流脓涕,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等情况。具体如何治疗,请谨遵医嘱。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口服补液便可缓解病情,无需进行输液。若脱水进一步加重,必要时需要静脉补液。

3.毛细支气管炎即小儿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若没有合并感染一般问题不大,通过口服药物或雾化治疗即可。临床上,若宝宝出现混合感染这一情况,医生往往会给其输液。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对于此类患儿,一般口服抗菌病毒药物,并对症治疗即可控制病情。若是病情严重,那么需要住院观察进行输液。

不得已输液应首选“软管”

肖娓珠说,传统的输液理念认为,小儿生病时都选择“头皮针”静滴,也就是打头皮钢针。这种观点已经“OUT”。最新的2016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提出了“钢针零容忍”的理念。

也就是说现在的钢针只用于抽血和成人短时间且药物无刺激性的单次输液。由于宝宝的血管特别细小、穿刺难,好动不易固定等特点,更需要一种柔软的、易固定、损伤小的“软管”来完成输液。

 

“软管”有长有短,长的是指从宝宝的手臂、腿部等部位置入,终端停留在心脏的门外。即PICC,这种导管适合于早产儿、长期输液者、化疗等患儿。根据病情,最长可留置半年至1年。

短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软针”,即静脉留置针。护士穿刺成功后将软管留在静脉内,导管在血管内成漂浮状态,不会对血管造成影响。护理得当,留置针一般可以留置3—4天,因此减少反复穿刺,保护患儿血管。

此外,由于留在静脉血管中的导管是软管,不像钢针会刺破血管,从而很少发生药物外渗,让人在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也保证了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有一些药物要求在24小时之内分不同的时间输注)。

当然,留置针也是有局限性的。肖娓珠提醒,不论对大人还是小孩,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及输液结束后,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如打球、提重物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会使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留置期间应避免穿刺部位浸泡在水中。若要洗澡,可使用保鲜膜缠绕在敷贴外面,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如果门诊留置针带回家,护士就观察不到了,年轻爸妈要学会照看宝宝的留置针,延长留置的时间,保证安全。

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穿刺

2014年5月,国家卫计委颁布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第六章关于小儿外周静脉穿刺的注意事项中推荐:小儿不宜首选头皮静脉穿刺。所以小儿在有静脉选择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四肢的静脉静滴。因为临床很多药物有较大的刺激性,如PH>9或PH<5,渗透压>600mOsm/L的药液,在24小时内会发生静脉炎、甚至导致组织损伤坏死。

如果发生在头部,怕留下疤痕,长大后影响形象。但是在四肢静脉严重破坏或紧急情况下,为了保证患儿的生命,也不得不在头皮静脉穿刺。但应加强观察,出现异常及时处理。肖主任提醒大家:“这种静脉穿刺只是头部表皮内的小静脉,不会伤及小儿颅骨和大脑。”

+1

来源: 作者:王晓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