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贝网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和教师在因材施教方法

早教资源

2014年07月14日

本论文从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贯性、多元性教育的特点以及家长需要更加客观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教师在因材施教中需要了解更多的孩子在家的情况来阐述了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介绍了韩国教师与家长合作的一些方式,并提出了对中国幼儿教师与家长合作关系应以平等互助为原则,教师在向家长介绍孩子的情况时应客观全面,多给家长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等几点建议。

一、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幼儿教育工作,仅靠家长或仅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因为教师看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只有教师与家长建立起合作关系,才能使幼儿教育具有针对性和一贯性,才有利于孩子在健康轻松的环境下成长。

1.从幼儿成长发展的角度看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必要性

著名心理学家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学发达理论把人的一生按照心理的成长发育分为8个阶段。其中出生后到一周岁左右为第一阶段,Erikson把这一阶段叫做“基本信赖感对不信感”时期。他认为,这一时期的婴儿与主要养育者母亲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人生最初的阶段里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他后期成长的基础。这一时期里,母亲对于婴儿的身体上、心理上的要求或需要给予适当的、一贯性的满足会使婴儿形成对母亲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影响到他将来成人后的社会关系中也能比较容易对他人建立起信赖感。

同样,人生初期的幼儿阶段因为对世界缺乏认知性,自己又不具备判断能力,需要成人予以一贯性的教育和指导。可是教师和家长因为文化背景、世界观等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上也一定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如果是原则上的、根本上的而且非常大的话,会使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一贯性的教育。从而在心理上、行动上和情绪上发生混乱,甚至可能导致成人后的性格不确定性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困难。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做完游戏后要自己动手把玩具归类摆放回原处,而在家里玩过的玩具顺手放下,由家长来整理;孩子在幼儿园扔垃圾时需要垃圾分类,可是由于很多地方还没有普及垃圾分类处理,在家的时候又把所有的垃圾都扔在一起;在幼儿园老师会教小朋友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会教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常识”;再有,孩子在家里睡觉前都会洗手洗脚洗脸刷牙,可有的幼儿园或教师在孩子午睡前没有这样的要求。甚至在笔者小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对孩子做出过分的惩罚等行为后,恐吓孩子回家不可以跟家长说,否则孩子将受到更严重的惩罚,而家长和教师又都在教孩子诚实,不可以说谎,这样就会使孩子对“诚实”的行为产生模糊不确定的判断。我想这样的教师现在应该不多了,但是一定还存在着。 诸如此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在大人眼里看来微乎其微的小事,对不具备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都有可能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1

来源: 作者:王浩

推荐文章